• 索  引  号: 014001303/2007-04352 分       类: 规划信息
  • 发布机构: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07-10-18
  • 名       称: 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主       题:
  • 文       号: 苏发改区域发〔2007〕1259号 主  题  词:
  • 内容概述:
  • 时       效:

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2007-10-18 来源:阳光发改

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苏发改区域发〔2007〕1259号

南通、盐城、连云港市发展改革委、海洋与渔业局,省各有关部门单位: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七年十月十八日


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是当今世界海洋国家竞争的战略重点,也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发展方针。我省海洋资源丰富,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对优化我省产业布局,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要求,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规划空间范围是:根据国家海洋统计规范要求,规划范围包括连云港市、盐城市、南通市市区和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大丰市、东台市、海安县、如东县、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以及近海海域、岛屿、辐射沙洲。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海洋局的要求,规划涉及的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海洋盐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其他海洋产业等13个大类。其中其他海洋产业大类中包括海洋石油化工、滩涂林业、海洋地质勘察业、海洋保险、海洋专用设备制造、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研教育等。

《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是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依据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充分吸收了相关规划的成果,在规划范围、规划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与《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并各有侧重,对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只作总体阐述。本规划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产业布局的实施性文件。规划期为2006-2010年,重大的建设和布局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条件与奋斗目标

一、发展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沿海、沿江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结合部,南接长江口,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区的北翼,北连东陇海产业带,是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和腹地重要的出海门户。优越的区位为我省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      

海洋资源丰富。江苏海洋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4位,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达1143万亩,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拥有丰富的风能、潮汐能以及油气资源,海洋生物有300多种,贝藻类资源在全国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我省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建港条件良好。我省沿海条件较好的海港港址有14处,其中可以建设10万吨级以上码头的有连云港港、洋口港、滨海港,利用河口和潮流通道可建设5—10万吨级的有吕四港、大丰港等。位于如东的洋口港、启东的吕四港和大丰的大丰港正在建设深水海港,我省中部港口空白带的历史即将成为过去。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有力地促进沿海地区、全省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旅游资源独特。连云港拥有蔚为壮观的山海奇观,盐城拥有东方最大的滩涂湿地和国内外著名的丹顶鹤、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通有独特的江海景观。江苏沿海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花果山的神话传说、盐城的盐文化和以新四军革命历史为主的红色旅游文化、南通狼山的佛教寺庙、海门蛎岈山的生物奇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人。

海洋经济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通过实施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沿海地区的水利、交通、能源建设得到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总量有了进一步增长,2005年我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和海洋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798亿元和27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9%和16%左右。

海洋综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深入宣传贯彻《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基本理顺了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了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和有偿使用三项制度,用海秩序逐步规范,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执法监察进一步强化。

但是,我省发展海洋经济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部门和地方仍没有将这项工作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海岸类型比较单一,影响了海洋经济的较快发展。三是海洋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不尽合理,规模总量小、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发展机制还不健全。五是海洋环境形势严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两个率先”的战略要求,强化海洋意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住机遇,兴海富民,推进我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和苏东地区的快速崛起。

总体思路:充分发挥长三角北翼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优势,江海联动、陆海并举;实施“以港兴区”战略,突出港口开发,加快临海工业发展;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巩固提高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坚持科技兴海,切实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海洋开发层次和海洋经济效益;强化海洋管理,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

——坚持以港兴区、江海陆联动开发原则;

——坚持统一布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原则;

——坚持巩固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原则;

——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十一五”期间,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0%以上,到2010年达到2000亿元; 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7%以上,到2010年达到500亿元;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左右,跨入海洋经济强省的行列。预计到2020年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升到12%。

——海洋渔业和农林牧业。到2010年海洋渔业和农林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并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新产品的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

——海洋工业。建设一批以港口为依托的重大工业项目,沿海地区的工业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到2010年海洋工业产值达到900亿元,对沿海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海洋第三产业。到2010年海洋第三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第二章   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我省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是:巩固提高传统的海洋渔业和农林牧业;加快发展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医药;突破现代石油化工;稳步发展能源工业、修造船业和造纸工业;优化调整海洋盐业发展结构和盐化工;大力发展海洋运输、贸易、仓储、信息咨询和滨海旅游等第三产业。

一、海洋渔业和滩涂农林牧业

(一)海洋渔业。

吕四渔场和海州湾渔场是我省海洋渔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吕四渔场渔业资源丰富,是银鲳、灰鲳、小黄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主要产卵和生长场所。充分利用吕四渔场的资源和空间优势,加大资源繁殖保护力度,大力调整海洋渔业结构,稳定海洋捕捞业,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到2010年,海洋渔业总产量达到140万吨,实现产值160亿元。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产量之比由3:2调整为2:3。海洋捕捞要进一步落实“转产转业”政策,妥善分流安置好转产渔民;改进海洋捕捞作业方式、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加大对近岸海域海洋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力度。海水养殖业通过进一步巩固提高潮上带养殖、大力发展潮间带养殖、重点突破浅海养殖,扩大养殖规模;通过主攻贝类、发展蟹类,提高虾类与藻类,突破海水鱼、探索海珍品和深水网箱养殖来优化养殖品种结构;通过主攻产前苗种繁育、产中质量管理与生态控制及产后的加工流通来解决产业化发展中的瓶颈,促进海水养殖业快速健康发展。

在地区布局上,连云港地区要建成全省重要的育苗基地、工厂化养殖基地和重要的海珍品养殖基地。巩固扩大赣榆、连云港市区等地的虾、蟹、藻类育苗优势,加快贝、鱼类苗种基地建设,形成有特色的育苗产业。在连岛、秦山岛和连云港近岸海域岛群积极发展网箱养殖、贝类吊养、海珍品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浅海开发利用超过25%,工厂化养殖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盐城地区要充分发挥滩涂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贝类大规格苗种培育和养殖生产,建成全省最大的贝类养殖基地,并积极开发贝类加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稳步地发展紫菜、对虾、沙蚕、杂色蛤、泥螺、海蜇、蟹类、鱼类养殖,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积极开发东沙,发挥特有的资源优势,建立贝类的原良种保护基地,重点发展贝类增养殖、紫菜养殖和浅海域养殖。南通地区要继续保持全省海水养殖的领先地位。巩固提高常规品种的生产水平,重点发展名、特、优高产高效和出口创汇新品种,发挥启东、如东、海安等地育苗养殖基础较好的优势,建立紫菜、贝类原良种基地,加快建设沿海高效生态养殖带,建成全国重要的紫菜、文蛤生产、出口基地。开发海水立体养殖,建立文蛤、青蛤、紫菜、杂色蛤、梭子蟹、名贵鱼类等的精养基地,设施渔业到2010年发展到100万平方米,建成远洋渔业基地。

(二)滩涂农林牧业。

农业。以规模、高效为目标,加快沿海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调整种植业的结构,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油菜、棉花、耐盐蔬菜、瓜果、中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积极发展绿色农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在赣榆、射阳等地建设无公害稻米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在东台、海安、滨海等地建设专用麦基地,在灌云、大丰等地建立优质棉生产基地;在东台、海安、启东、通州等地建设双低油菜基地;发挥传统优势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特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基地。加快低产地的改良改造,大力提高滩涂农业的效益。

沿海林业。沿海地区林业发展要以建设绿色海岸带和林业产业化为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加强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加快平原绿化建设,加强道路、城镇、村庄绿化;建设林板(纸)一体化工程,建立高效、优质的原料林基地,扩大木材加工企业的规模,完成一批木材加工企业的新建改造扩建工程。广泛推广沙棘种植,逐步建立沿海沙棘森林;加强林木种苗繁育,大力发展商品苗木,建立种苗科技园和省级示范苗圃基地;综合利用优势林产品,重点建设银杏、板栗等优势林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经济林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展林地野生动植物的经营利用。通过以上建设,到2010年,林业用地面积达到651万亩,成片林面积达到578万亩;建成农田林网160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 24.7%,实现林业产值110亿元。

沿海畜牧业。加快沿海地区饲料的开发种植,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滩涂种草养畜,适度发展农田种草养畜,大力推广秸杆养畜,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做好畜禽良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发挥地区优势,建立优质畜禽生产基地;加快建设苏东沿海无规定疫病区,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到2010年,将沿海地区建成我省重要的畜禽生产基地和外向型的畜禽业示范区,沿海14个县(市、区)年产畜禽产品总量占全省总量的1/3左右,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达到40%以上;动物疫病防治、检疫、监督、疫病及药物监测手段和水平达到国家无规定疫病示范区标准。

二、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医药

海产品加工业。向保鲜、保活、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努力提高鲜活水产品在捕养产品中的比重,使产品结构朝着多样化、系列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全面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重点发展保鲜、糟醉和“三去”小包装制品以及方便化、模拟化、保健化、美容化、鲜活分割化的各种食品;在现有贝类加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生物制品的研究,创建品牌,扩大市场。

海洋食品工业。充分利用沿海地区农产品和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食品加工技改步伐。推行质量认证、绿色认证和标准化生产。按照“营养、安全、卫生、方便”的要求,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牌企业为龙头,加大新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海洋功能食品、各种方便营养食品、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

海洋医药。积极发展优势原料药,继续保持抗肿瘤药、抗肝病药、麻醉镇痛药、内分泌类药等原料药领域的领先地位,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进一步开拓老年病药物等新领域;加快现有医药产品结构的调整,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抗衰、降脂、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病毒性疾病的特效新药,逐步形成我省海洋医药生产基地。推进中药现代化,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中成药进行二次深度开发,积极推进中药材的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加大对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提高医药包装、医疗器械技术水平。争取今后五年内,开发60—70个国家级新药,其中一类新药5—6个,重点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

三、现代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在开发港口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当地海洋油气资源和进口石油、液化天然气原料,在港口附近大力发展石油化工,通过产业链延伸和新产品开发,迅速形成规模。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下游延伸产品,以乙烯、丙酮及乙烯衍生制品为龙头,着重开发聚乙烯、聚氯乙稀、ABS等产品。

四、修造船业和造纸工业

修造船。加快南通港沿江船舶基地建设,增加30万吨级造船、修船大坞,扩大造、修大型远洋船舶能力;沿海发展中小吨位的渔船修造。2010年,全市造船200万载重吨,修船500艘,船舶工业收入达150亿元,建成亚洲一流的远洋船舶修造基地。

海洋机械。加强南通紫菜加工机械、海水制冰设备等已有基础,扩大能力。研究开发船用海水制冰、工厂化养殖自动控制监测等新型智能化仪器设备,逐步形成规模。

造纸工业。发挥沿海地区丰富的林业资源与可造林土地资源以及便利的运输条件等优势,大力发展造纸工业。重点发展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木浆、苇浆制造,合理发展进口纸浆造纸,要着眼于高起点、上规模、创品牌,形成全国重要的新兴造纸工业基地。利用滩涂丰富的芦苇和林业资源,在射阳县、大丰市逐步形成林纸浆一体化、苇浆纸一体化生产体系,发展一批纸管、纸箱等纸制品生产项目。

五、海洋盐业、盐化工业和海水利用

盐业。今后一段时期内,沿海地区的盐业生产要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水平,保持盐业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凡是滩内盐田每公顷单产达不到80吨以上的,要坚决退出盐业生产,让位于水产养殖、土地复垦和其它产业发展;凡是已经或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着力提高运行质量,全面推进新型盐田建设。根据这一标准,在“十一五”期间,灌东、徐圩、台南盐场要进一步改善盐业生产基础条件,努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将这一区域建成全国有影响的高品质海盐产区。灌西、新滩盐场根据盐场实际,实行盐养种结合。青口、射阳、南通等原海盐产区,要进一步调整结构,实行退盐转养和退盐还农,将这些盐产区逐步改成水产养殖区和农业区。

盐化工业。盐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合资、合作、招商等多种方式扩大盐化工生产,创造条件在沿海地区兴办几个具备当代先进技术水准的大型盐化工企业。发展的重点是加快盐卤化工的发展,提高产品产量。重点实施以析硫法新工艺为主的盐卤化工技术改造和钾、溴、镁深加工项目,形成钾、溴、镁系列以及药用氯化纳、金属纳和氯化钙的产品系列,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逐步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盐化工基地。

海水利用。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坚持服务于节约型社会建设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本地特色原则。到2010年,海水淡化要达到每年182.5万立方米、海水直接利用达到每年15亿立方米的水平。近期海水利用的重点,一是将海水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化工、钢铁等高用水行业作为冷却水,二是将海水用于冲洗类的大生活用水、冲厕、清洗等,三是将海水用于制盐和提取化学物质,四是将海水淡化为洁净的淡水使用,五是发挥江苏滩涂面积大的优势将海水用于灌溉蔬菜。

六、海洋第三产业

滨海旅游。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特色,提升品位,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加快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度假休闲、体育健身、生态旅游和产业旅游,实现由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挖掘海洋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建设狼山风景区和苏通大桥公园;整合盐城地区新四军史迹纪念地,扩建新四军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挖掘发展西游记文化、徐福文化、吕祖文化和盐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开发渔风、渔俗等民俗资源,发展民俗旅游。建设各具特色的旅游区。进一步建设好花果山风景区、连岛旅游度假区和海洲湾旅游度假区,凸现孔望山和宿城景区的亮点,积极开发连岛——秦山岛——人工鱼礁区——连云港近岸海域岛群休闲旅游观光链,开放核电站观光,开发东海水晶文化旅游。保护利用沿海滩涂湿地资源和丹顶鹤、麋鹿保护区,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快建设大丰港、弶港旅游度假区,开发灌河口自然风光、滨海海堤风光和辐射沙洲旅游资源。搞好启东圆陀角江海生态文化旅游区、吕四港风情旅游区、如东南黄海风情旅游度假区、海安老坝港旅游度假区、海门蛎岈山生态旅游区及通州的黄海海湾旅游区。通过宣传、促销等各种措施,提高我省滨海旅游的知名度,拓展旅游客源。积极开发旅游线路,提高组织化程度,景点串珠联线,开发江苏黄金海岸游,加强与长三角、皖南、山东等地旅游点的互动,开展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组合和旅游联动,实现共同发展。

海洋运输业。连云港港要充分发挥新亚欧大陆桥优势,积极争取为中亚、我国陇海沿线及西北地区对日本、韩国、欧洲内陆地区和美国贸易服务,加密航班,恢复往来美国西海岸的航线,将近洋运输与远洋运输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南通港通江达海的优势,南通港洋口港区、吕四港区建设后,应和南通港一起,积极开发江苏沿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淮河流域及苏北里下河地区的货物运输;为上海航运中心分流和长江沿岸冶金、炼油等大型企业原料的进口转运服务。着力提高远洋运输能力。在积极与国际大型航运公司挂靠合作的同时,增加大型远洋运输船舶,扩大远洋运输能力,到2010年,使我省远洋运输船舶的拥有量在现在基础上翻一番。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海上客运。配合沿海旅游业的发展和边境贸易的建立,适时开辟连云港的客运航线。发挥中小港口的作用。大丰港、陈家港区、燕尾港区、射阳港区等中小港口,要积极组织货源,扩大业务范围,跟踪地方经济发展,为腹地经济发展服务。大力发展仓储业。在港口陆域规划仓储用地,发展油气、铁矿石、化工原料、钢铁、煤炭、粮食等大宗货物的储运,以适应生产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海产品贸易。在主要渔区和主要集散地培育和建设一批跨区域、现代化的海产品专业市场。加快建设海水产品批发市场,加强海产品储运、加工、包装和信息服务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海产品市场管理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发展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一条龙服务,推广生产基地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相结合的新型流通方式,创造条件开展网上交易。

信息咨询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科技情报、技术服务、科技推广与交流等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和渔农民提供多方面的咨询服务。规范各类咨询业的诚信服务,提高其服务质量,发挥信息咨询业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持和保障作用。

第三章          海洋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我省海洋资源、区位特点和海洋功能区划,海洋产业将实施 “一带三圈八区”的空间布局策略。

“一带”:根据全省生产力布局总体要求,呼应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积极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

“三圈”: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建设东桥头堡经济圈、滩涂开发和新兴工业经济圈、江海联动经济圈。

东桥头堡经济圈。发挥连云港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洋运输、物资贮运中转和边境贸易;依托连云港深水泊位和集装箱泊位建设,发展石油化工等临海工业;加快电力能源建设;发展海洋医药、海水化工;进一步发展海水养殖和水产品种苗繁育;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把该圈建成重要枢纽港,电力能源、重化工基地,水产养殖、海洋医药工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区。

滩涂开发和新兴工业经济圈。沿海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滩涂后备土地资源,传统的海洋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重点开发建设大丰港、滨海港,发展海洋运输;在开发港口的基础上发展石化、电力等临海工业;依靠丰富的芦苇和林木资源发展造纸工业;建设新型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基地;发展水产养殖和盐化工,把该圈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和海水养殖基地、能源和新兴港口工业基地。

江海联动经济圈。重点开发洋口港和吕四港,加快建设南通港,发展海洋运输和仓储业,大进大出,充分发挥其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主要港口的功能和作用;在开发港口的基础上发展石油化工、电力等临海工业,建设新兴的基础化工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后道延伸的精细化工和新型医药,形成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修造船工业,建成长三角地区新兴的造船工业基地;发挥原有优势,发展海水养殖和苗种繁育,建成我省海洋渔业基地;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长三角北翼的区域性现代化物流中心和江苏省重要的物流枢纽中心城市;发展海洋医药和水产品加工业,确立新的优势;依托江浙沪,建设南黄海度假休闲基地。把该圈建成为精细化工、造船工业、能源、海洋医药、物流、海洋渔业基地。

“八区”:根据以港兴区的发展战略,沿海地区自北向南依托港口建设,重点形成八大临港产业区。

赣榆临港产业区。依托省级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主要开发育苗、养殖、捕捞、加工、贸易、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化工等海洋优势产业。以海洋食品、海洋医药、海洋化工等高科技产业为主,形成海洋资源深加工的产业群体。

连云港临港产业区。在建设深水大港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石化、冶金、船舶修造等大型临港工业,建设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的益海粮油二期、三期工程,创造条件争取建设投资过百亿元的炼油项目、石油战略储备项目和天然气发电项目、投资60亿元的氧化铝项目、投资10亿元以上的钢铁项目、纯碱合作项目、煤炭焦化项目、船舶修造等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快12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建设进度,7平方公里的大浦化工区建设,发展精细化工、化学原料等产业。
    灌河口临港产业区。灌河为全省沿海唯一没有建闸的入海河流,河口地区有燕尾港区、堆沟港区、陈家港区等港区。该区要利用灌河航道和公路交通便利的条件,整合港口资源,发展海河联运,依托港口大力发展电力、贸易、仓储、海水产品加工和临海工业,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

盐城港滨海港区临港产业区。以港口为龙头,以能源、化工、海水产品加工等临海工业为支柱,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LNG建设,发展相关产业和产品,形成特色。

盐城港大丰港区临港产业区。依托省级大丰海洋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海洋产品深加工、林产品加工及相关的海洋科研服务业,并逐步向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方向发展。在加快大丰港建设的同时,依托港口带动汽车等产业的发展。规划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发展炼油工业,以原油和基地建设来带动临海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炼油及后续加工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南通港洋口港区临港产业区。在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重点建设LNG电厂、风力电场以及国家级中心渔港及其配套等项目建设,发展石化冶金等重、化工业,到2020年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贸集装箱、煤炭、石油、矿石等大宗物资的大型中转基地,由现代化产业支撑的临港工业区和沿海工业带,集港、工、贸一体的新型沿海港口城市。

南通港吕四港区临港产业区。建设420万kw大唐电厂,20万kw风力电场、2000万吨煤炭中转、1500万吨原油中转、船舶修造基地及各作业区相配套的各类设施和石化、冶金相关的临海工业项目;依托省级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发展一批海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产品和海洋功能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积极发展工厂化育苗和养殖、水产品深加工及海洋生物医药工业。

南通港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中远川崎、中远船务、中远船舶结构等龙头企业,以大型、特大型集装箱船、油轮、滚装船、散货船、特种工程船等修造为特色,完善船用配套器械,形成全国重要船舶修造基地,带动机械、机电、电子仪表、化工、家具等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江海资源丰富的优势,巩固发展粮油加工、饲料加工、水产品加工及饮料酒等领域的优势产品生产,建设华东地区最大的粮油、食品饲料加工、中转和仓储基地。

第四章  滩涂和近海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滩涂的开发利用

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依法、科学、适度、有序”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发和保护并重。坚持企业运作、政府扶持,以结构调整和深度开发为重点,匡围和促淤结合,实施新一轮滩涂的匡围、高标准配套和生物工程促淤开发工程。开发利用的主要内容是:

(一)合理匡围新的滩涂资源。论证规划匡围滩涂的可行性,匡围区主要分布在盐城和南通市境内,新围海堤要逐步达标。要进一步探索滩涂匡围和开发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摸索出一条省时、省钱、高效的匡围新路子。

(二)加大已围滩涂开发利用的力度。加快已围滩涂的供水、供电、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根据生产与建设需要,对尚未到位的要制定达标计划,切实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使新围滩涂尽快投入使用。“十一五”期间,规划配套并投入使用新围滩涂20万亩。

(三)尽快确立生产建设用地指标与开发造地挂钩政策,建立“以耕地占地补偿费为主支持开发”的滚动机制,进一步落实全省耕地占补平衡,推动滩涂围垦工作顺利进行。

(四)加强沿海滩涂资源保护。新围的滩涂应避开保护区的核心区和河口影响行洪的区域及待开发的港口地段和旅游区,要避免新围海堤布局选线不当,加剧原有入海河道的闸下港道淤积,或增加安全隐患。

二、沙洲和海岛的开发利用

我省沿海中部的辐射沙洲南北长达200公里,东西宽90公里,多数沙脊在近岸部分,低潮时出露成为沙洲,1平方公里以上的沙洲有50余个,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要继续开展东沙、条子泥开发利用的可行性研究,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辐射沙洲。大力开发辐射沙洲的海水养殖,重点养殖优质贝藻类;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推出野营、赶海、看海、看日出、垂钓、采文蛤等旅游项目,并纳入全省滨海旅游体系,整体组合,推向市场。

江苏近海有基岩岛屿13座和岩礁11座,主要分布在我省北部海域。加快海岛的开发利用,重点开发东西连岛、秦山岛、连云港近岸海域岛群和开山岛。根据各岛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各岛的开发利用方向和定位如下:东西连岛: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建成我国重要的海滨旅游度假区。秦山岛:发展海岛特色观光旅游、海水立体养殖,将秦山岛建成海上观光和海上农牧场。连云港近岸海域岛群:是江苏发展浅海旅游和海珍品养殖的最佳处,近期重点开发观光游览,发展海珍品养殖。远期可相机建设20-30万吨深水泊位,发展原油、矿石远洋中转运输和仓储业。开山岛:重点发展渔业生产和特色旅游观光。在岛屿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切实保护好海蚀地貌景观等具有科学价值的地质标本。

三、近海海域的开发利用

近海海域主要开发利用贝、藻类的养殖和海蜇、对虾、梭子蟹、鱼类、贝类苗种的放流增殖,要着力提高品质和产量,提高集约化水平。在海州湾近海建立紫菜、梭子蟹、贝类养殖基地,在盐城近海建立贝类、紫菜养殖基地,在南通近海建立紫菜、海蜇、贝类养殖基地。

确立以保护为主的近海渔业生产方针,强化渔业资源的保护,严格执行禁渔、休渔制度。加大投入在海州湾投放人工鱼礁,力争到2010年完成60平方公里范围的人工鱼礁建设,使海州湾渔业资源尽快得到恢复。积极探索在吕四渔场投放人工鱼礁的可行性,加快建设海上牧场。在近海海域定期放流鱼苗、虾苗、海参苗、贝苗,增殖渔业资源。

建立海州湾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划分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区,海岛鸟类、蛇类保护区,海贝、藻类海珍品繁殖保护区,海岸、岛礁、地貌保护区,沙生自然保护区和人工鱼礁区。建立海门市东灶港外、小庙泓以北的牡蛎礁滩科学研究自然保护区,对宝贵的生物奇观进行卓有成效的保护。

争取国家对近海底的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勘查。

规范各类海上作业,治理陆域污染源,保护近海海水水质,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近海水质有大的提高。

第五章  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

努力改变沿海地区交通密度小、等级低、联系不畅的状况,消除瓶颈制约,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当务之急。加快沿海地区的交通建设,形成港口、公路、铁路、航道、航空有机结合,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城乡贯通,快捷便利的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建设任务是:

(一)港口。抓住机遇,加快港口的建设步伐,改善投资环境,营造接受产业转移的平台。把建设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大港、发展临港工业,作为海洋经济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切实把以港兴区的战略落到实处。

1、重点建设连云港、洋口港。

(1)以建设深水泊位为中心,加快连云港的扩建。在2010年前建成庙岭三期第五代和第六代集装箱泊位各2个,建成东港区25万吨级矿石泊位1个和5万吨级中转泊位,加快开展25万吨油码头建设的前期研究工作,完成15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并加快旗台港区建设。2010年以后重点建设北港区,并开挖建设20万吨级散货船舶单向航道。适时启动建设西港区。对港口地区的铁路线及站场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和布局,并对港区的公路进行改造扩建,提高通过能力。到2008年前,把连云港港建设成为亿吨大港,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标箱,成为集商贸、仓储、保税、物流、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际化港口、我国沿海主枢纽港和区域物流中心。

(2)按高标准高起点要求建设南通港洋口港区。近期内洋口港主要建设内容:实施10平方公里临港工业区围堤工程,在西太阳沙建设1.33平方公里的人工岛;完成13公里的岛陆连接通道出海航道、减载基地建设;建成一个10万吨级的通用散货泊位和一个7万吨级LNG专用泊位,两个万吨级散货泊位和一个5000吨级的散货泊位及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临港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大宗散货中转和外贸运输的重要口岸,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运输的支线港,国际深水海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重要港口,我国发展综合运输的沿海枢纽港。

2、加快建设大丰港、吕四港,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滨海港。

(1)加快盐城港大丰港区建设。以建设5—10万吨级深水海港和大型临海工业、形成新的港口工业城市、实现我省沿海中部崛起为目标,科学布置各类功能区;力争今后十年内兴建一批5万吨级和10万吨级的泊位,使大丰港成为江苏沿海中部的枢纽港。

(2)积极建设南通港吕四港区。按不同岸段的特点分别在大洋港、茅家港、蒿枝港等地段建设作业区和出海航道。在大洋港以西建设挖入式港池,布置40个深水泊位,在茅家港兴建10万吨铁矿石专用码头,在新港闸布置4—5个煤炭接卸专用码头,蒿枝港地段布置成品油、石化专用码头和25万吨级海上单点系泊接卸码头,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吕四港建成大型的综合性商港,和洋口港一起成为上海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的分流副中心。

(3)建设盐城港滨海港区。争取围绕LNG项目,建成一座10万吨专用码头。以发展临海工业为主要方向,积极改善港口发展条件,配套建设公路、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把滨海港建设成为苏北中部多功能深水大港。

3、积极推动中小港口建设。

加快陈家港区、燕尾港区、堆沟港区、海头港区、射阳港区等中小港口建设,提升港口的综合功能。

4、加快渔港体系建设。重点加快国家中心渔港、一级群众渔港建设,促进二级渔港的建设,争取到2010年,建成国家中心渔港5个、一级群众渔港12个、二级群众渔港27个。完善和提高中心渔港的配套设施,建成供油、供水、供冰、消防、冷藏、加工、渔需物资供应和其它各类商业服务等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新型渔港。

(二)公路。建成沿海高速公路、盐城北绕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国家高速公路临沂至连云港公路、江都至海门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建成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开工建设沪崇苏过江通道,实现沿海地区与上海、苏南地区的直接通达;改扩建204国道南通至连云港段,加快各沿海港口疏港公路、沿海重点产业区、旅游风景区公路建设,形成合理的国、省道公路网结构;完成农村公路建设。

(三)铁路。开展建设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连云港至盐城段、南通至上海段铁路的前期工作;配合盐城港滨海港区、大丰港区、南通港洋口港区、吕四港区等港口开发,根据需要建设由新长铁路通向港区的铁路支线,初步形成沿海地区的铁路网络。

(四)内河航道。沿海地区内河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发挥苏北运河和通榆运河等三级航道的运输能力,今后,跨河桥梁通航净空应按三级航道标准建设和逐步改造。2020年前,对与沿海港口航运有关的盐河、灌河、通榆河、射阳河、通扬运河、如泰运河、焦港河、通吕运河,以及联络干线的盐宝线、盐邵线、泰东线、刘大线、盐河段、兴东线开工整治,普遍提高现有航道的等级。为了充分发挥连云港港优势,完善港口集疏运条件,要尽快建设连云港港疏港航道。其它港口的疏港航道也要加快整治,着重解决碍航设施多,航道等级低,成网水平低,航道、港口和船闸不配套等问题。

(五)航空。根据区域客货运量的增长需求和国家的统一布局,对现有的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机场进行改、扩建,积极增加航线、航班,优化机型结构,提高航空供给和服务水平,以适应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带建设对航空运输业的要求。

二、能源

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能源建设条件,适宜发展大型核电、火电、气电和风电等多种能源工业。要加强沿海地区能源建设,以满足发展海洋经济的需要。

加快连云港核电厂建设。在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两台100万千瓦机组投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田湾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江苏第二核电厂前期研究工作,并争取列入国家“十一五” 核电规划。

加快建设沿海火电项目。积极推进盐城陈家港2×60万千瓦、大唐吕四电厂4×60万千瓦燃煤火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后三年核准计划,并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滨海港燃气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在如东LNG接收站获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基础上,推进如东洋口液化天然气6×39万千瓦项目。

积极发展风力发电。抓好国家发改委已核准的如东一期、二期和东台、大丰风电项目,并积极开展盐城滨海、射阳、响水、南通启东、连云港等沿海地区风力发电的前期工作。打造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使沿海地区成为我省以多种能源为特色的新的电力工业基地。

完善电网建设。进一步优化沿海电网结构,提高电网技术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服务水平。5年内新增220千伏主变总容量330万千伏安,建设与改造220千伏线路总长353公里;新增110千伏主变总容量483万千伏安;建成与改造110千伏线路总长666公里,形成网架坚固、布局合理、装备先进、管理科学的沿海电网,实现安全、优质、经济的供电目标,使电网建设基本上适应发展海洋经济的要求。

三、水利

沿海地区降水变率大,多台风、暴雨和风暴潮,水旱灾害频繁,淡水资源缺乏。要切实搞好沿海地区水利建设,减轻自然灾害,为保护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供保障。

(一)海堤建设。继续执行《江苏省江海堤防达标建设修订设计标准》,堤顶高程按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标准和安全超高进行设计、施工,并对沿海病险涵闸进行加固维修。凡未达到以上标准的海堤,要按此标准加高加固,特别是重点险工段,包括防护工程和建筑物工程,必须完成达标建设。城镇和工业区段的海堤,按国家《防洪标准》的规定,在规划期内完成建设任务。

(二)防洪工程建设。按沂沭泗流域全面达到50年一遇,淮河流域达到10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建设。完成新沂河、新沭河扩大工程,新沂河扩挖泓道,扩建海口枢纽,新沭河海口段疏浚干河,新建三洋港挡潮闸。整治绣针河、龙河和埒子口;废黄河滨海闸拆建下移,王港、北凌闸等挡潮闸视运行情况,结合河口整治,研究外迁方案。加强滩涂开发的防洪管理,以适应沿海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引水排水工程建设。我省沿海斗南地带和渠北地带,淡水水源尤为紧缺,排水标准也偏低。要在现有河网基础上,疏浚扩挖河道,完善配套,形成依托长江、贯通南北、入海通畅、高度灵活的河网水系。一是维护好现有的饮水供水工程系统,大力推进节水,在水源工程上,继续加快实施泰东河工程,尽快实施卤汀河拓浚工程,为里下河和渠北的沿海地区开发增供水源;二是在里下河腹部骨干河网疏浚的基础上,续建射阳、新洋、斗龙、黄沙四港整治,拓浚川东港,结合斗南地区干河整治,增加向滩涂供水能力,并加强沿海垦区河网建设,扩大延伸南北调度河道;三是充分利用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我省淮北地区增供水量的有利条件,完善工程配套,进一步提高与本地水资源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的能力,提升整个沿海地区跨流域调水的综合功能和运行水平;四是结合沿海河道整治疏浚,提高河道排涝和冲淤保港能力,加快入海河口治理,保持沿海港道的过水能力。

四、邮政服务。在海岸线重要集镇设置邮政服务网点,实现乡乡通邮,增强邮政为沿海百姓服务的能力。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

一、海洋环境保护

要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整治陆源污染、海洋重点功能区生态恢复和海洋环境保护为重点,着重抓好污染严重的城市毗邻海域、河口附近海区的污染防治和近海生态环境修复,促进海域环境质量的改善,确保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控制好氮、磷、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到2010年,陆源COD、磷酸盐、无机氮、石油类的入海量减少10%以上,沿海陆域和近岸海域重点控制区的污染得到遏制,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沿海海域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一)加大陆域污染源的治理。通过工业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筹建专业公司进行治污管理等措施,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环境负荷,实施南通大型达标水排海工程。加强生活污水防治,完成我省淮河流域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到201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临港工业园区实现污水全部集中处理。通过国家生态示范试点,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治理畜禽养殖的污染,积极推广水产生态养殖模式等措施,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淮河入海水道和新沂河入海口建设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一步削减污染物入海总量。推行污水资源化利用,提倡和推广处理后的中水作为工业回用、农灌、城市绿化、防护林灌溉和湿地的放灌,以减少氮、磷的入海量并节约用水,努力实现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和配额达标排放。

(二)加强海上流动污染源控制和重大涉海污染事故控制。完善港口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逐步过渡到运输船舶油类污染物零排放;完善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含油污水的处理系统及应急系统;实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港口全面配备溢油应急设备;增加渔港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设施,逐步减少渔船排污入海量;加强海上倾倒区的监督管理和执法监察。沿海具有有毒化学品、储油设施可能发生涉海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要制定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

(三)加强海滨湿地保护。我省沿海地区湿地面积较大,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态意义。海滨湿地保护的重点首先是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长江北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严禁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开发建设生产性设施和扩大人居面积,对未建自然保护区的海滨湿地不能随意开发,积极恢复被破坏的湿地,妥善处理湿地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同时,要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人工鱼礁区、海洋“蓝色工程”示范区的建设。

(四)强化海洋环境管理。完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立环境信息系统和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形成海洋环境监视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化体系,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建立立体监测网络,及时准确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碧海行动计划的实施效果。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的“环评”、“三同时”、限期治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海洋功能区划,调整产业布局,规范从事海洋开发的各类活动,严禁建设污染严重的项目,使海水水质能满足盐业、自然保护区、养殖、旅游、港口等不同功能的需要。加强入海河流沿线企业的环境管理,确保入海水质符合省政府批准的地表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实现3—5个海洋经济品种的增殖放流示范,建立贝藻虾蟹鱼类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防灾减灾

加快建设海域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健全海洋气象、风暴潮、赤潮、海洋地质灾害等的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逐步完善沿海防潮工程和海上应急救助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一)气象灾害防治。建立江苏省海洋气象台,提高全省海洋气象监测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海洋气象预报的制作水平,对重大的灾害性海洋天气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发布全省海洋气象、海浪预报信息。

(二)海岸侵蚀防治。江苏侵蚀海岸主要分布在废黄河三角洲以及海岸走向与盛行风向正交的岸段,海岸侵蚀造成土地资源的损失和邻近港槽的淤积。要应用有效工程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保护潮滩和海堤。严禁开采海滩砂(包括贝壳砂),必要时(如建设海水浴场)可进行人工填砂,以改善海滩环境,保持海岸稳定。

(三)地面沉降防治。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在限采区,控制新打深井,并压缩开采量;对工业利用地下水要严格执行论证审批手续,控制开采量;要调整地下水利用结构,增加优质地下水源的生活用量,减少工业用量。建立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网络,为防止地面沉降提供依据。

(四)地震灾害预防。我省沿海地区和近海海域是我国地震多发区之一,要提高警惕,预防地震灾害的破坏。要加强宣传,普及防震抗震知识;加强地震站台的建设,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加强防震抗震的预警预报系统建设;重点工程要抗震加固,提高抗震能力;建立抗震救灾队伍。

(五)赤潮灾害防治。赤潮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赤潮防治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必须根据江苏沿海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工业、生活废水排放总量,特别要控制富含营养盐(氮和磷)的污水排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继续发展,并严防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的引入,预防赤潮发生,减轻损失。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实施养殖环境修复工程,减缓养殖业自身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建立海洋环境监视网络,开展赤潮的监视和预报,加强科学研究,掌握赤潮发生的机理和防治手段,把赤潮危害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

(六)海上搜救。到2010年,完成我省海上搜救基础建设,使之基本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全面覆盖港口及邻近沿海水域遇险、搜寻、救助现场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系统,实现对港口及沿岸重要水域的全面监控。重点加强对连云港、洋口港、大丰港等港口的监控力量。加强陆海空搜救能力建设,在连云港、南通设置专业救助基地。

第七章          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省发展海洋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联席会议职能,加强对海洋经济重大决策、项目的协调以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联席会议主席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担任,成员由省有关部门和沿海三市政府主要领导组成,具体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海洋局承办。沿海市、县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省有关部门和沿海三市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加强政策支持,参照省出台的加快苏北发展、促进沿江开发的有关扶持和激励政策,研究制定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

二、深入推进科技兴海。围绕海洋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和海洋产业的培育发展,对制约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关键性难题,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联合攻关,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成果,大力提升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涉海大中型企业建立科技开发中心,开展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持一批海洋加工重点龙头骨干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扶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育苗中心等一批骨干型海洋科技开发主体,创新机制,加快海洋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步伐,加强科研院所和海洋开发主体之间的合作,促进海洋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科教单位和海洋科技人员进入基地创新创业,加快成果的示范推广。加强海洋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创造条件建设省海洋研究院。积极开展海洋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激励和使用机制。积极发展江苏海洋高等教育,加快在淮海工学院的基础上建设江苏海洋大学的步伐。积极引进与培养各类海洋专业人才。

四、引导产业转移。发挥沿海地区比较优势,积极引导国际资本投向沿海地区,吸引国内其它地区相关产业到沿海地区落户,鼓励苏南和沿江等地区的重化工业及其他有关产业有序向沿海地区转移,对转移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五、坚持依法兴海。加快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建设,形成完备的海洋法规制度体系。严格执行海域使用“三项制度”,规范用海申请审批行为。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海洋执法程序,建立涉海管理部门海上协作联动机制,强化海洋监察执法监督,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六、加快城市化步伐。加快沿海地区三个省辖市的发展。到2010年,将南通、连云港、盐城分别发展为100万、80万和70万人口的城市,2020年发展为115万、100万和90万人口的大城市。着力建设沿海县(市)次中心城市,扩大城镇空间,增加人口规模、提升经济实力。选择若干个县(市),用5—10年的时间将其建成2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完善和增强沿海城市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指挥服务功能和涉海产业集聚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中心镇,进行重点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的服务中心和载体。

七、改革开发管理体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市县海洋管理体制,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加强政府对包括城镇、港口、开发区等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规划管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结合和综合开发的原则,对河口地区、滩涂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

八、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投入。各级财政除预算内安排的资金外,收取的海域使用金要全额用于海洋管理和开发。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在收取的陆域排污费中,提取相应比例专项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基础设施类重大建设项目,省市县要组织专项资金投入,并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计划。进一步研究制定放宽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拓宽直接利用外资的渠道。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的贷款。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加强项目谋划与建设,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走联合发展道路,组建大型海洋企业集团,建设大型海洋项目。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各类投资者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

九、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展示我省海洋开发的成就,增强广大群众的海洋经济意识、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海洋管理意识,提高全社会开发海洋的积极性。

十、认真落实规划措施。将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分解,省有关职能部门和沿海市县认真组织实施。加强对规划目标的检查督促,将海洋经济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列入省有关部门和沿海地区政府的考核内容。根据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适时而慎重地调整相关目标任务。

分享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