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014001303/2011-04860 分       类: 规划信息
  • 发布机构: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发文日期: 2011-09-28
  • 名       称: 江苏省沿江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主       题:
  • 文       号: 苏发改区域发〔2011〕1597号 主  题  词:
  • 内容概述:
  • 时       效:

江苏省沿江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2011-09-28 来源:阳光发改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江苏省沿江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苏发改区域发〔2011〕1597号

各市、县(市)人民政府,省各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指导我省沿江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我委组织修编了《江苏省沿江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江苏省沿江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 

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江苏省沿江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言

江苏沿江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区,发展条件优越,战略地位突出。沿江发展,能够带动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长三角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增强对广大中西部地区辐射能力。

200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编制完成的《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2003-2010年)》,全面指导和推动了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有序发展。2010年,沿江地区大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规划预期目标。同时,当前国内外形势也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沿江地区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经济等重要任务。为进一步指导沿江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2015年)》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要求,在现行规划基础上,特修编制定《江苏省沿江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简称规划)。

规划充分考虑沿江地区新的发展阶段和转型发展要求,进一步明确沿江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和产业升级方向,提出岸线利用与产业布局调整方案以及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建设重点,是指导新时期全省沿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

规划范围与现行规划相同。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为2011-2020年。

一、现行规划实施回顾与展望

《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2003-2010年)》实施以来,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成就斐然,已成为全省发展基础好、增长快、竞争力强的地区,具备了在高起点上率先发展、转型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一)规划实施评估

经济增速明显,综合实力领跑全省。2003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6%,高于规划预期目标4个百分点,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20609亿元,占全省比重从47.8%提高到49.7%,超过规划预期目标;人均GDP达到70385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和规划预期目标高33%和41%,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先导区域的地位更加明显。

临港产业更为集聚,沿江产业带已经形成。以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作为产业承载主体,推动了产业集聚集约发展,2010年沿江地区工业增加值达10168亿元,超过规划预期目标。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以占沿江地区2.5%的土地,实现了3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62%的工业总产值,其中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等临港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占工业增加值的56%和26%。省级及以上临江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60亿元,超过规划预期目标。

城市化进程加快,临江城镇功能不断完善。2010年城市化水平超过65%,已经达到规划预期目标。依托港区和园区建设,常熟滨江新城、江阴临港新城、靖江新港城区、太仓港城等一批滨江新市镇迅速崛起,较好承担了沿江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配套功能。城乡交通、供水、供电及信息化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本达到规划预期目标。

岸线利用与港口建设步伐加快,航运物流功能不断增强。干流已利用岸线460公里,其中港口占用330公里;重点建设了太仓港区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南京、镇江和南通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苏州太仓和南通狼山15-2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南京和镇江5-10万吨级散货泊位等大型专业化港区及配套物流服务平台,已形成959个生产性码头和320个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沿江港口群吞吐能力和集装箱码头泊位综合通过能力分别达7.4亿吨和798万标箱,其中南京、苏州、江阴、镇江和南通五港的吞吐量均超亿吨,已经达到规划目标要求。

生态环境建设广受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始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主要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纳入了省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长江干流10个断面水质全部符合规划预期保护目标;工业、生活污染源得到控制与治理,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2002年均有所下降;重要水源区周围污染物排放得到较好控制,约20个水源地饮用水源保护岸线得到有效保护,基本达到了规划要求。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较好保护,城镇与园区的防护林带逐步建设完成。

然而,仍有部分指标与规划预期目标存在差距。南北两岸经济差距扩大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土地、岸线等占用和资本扩张,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港口功能分散、规模偏小,迫切需要优化整合;临江城镇依托尚显不足,城乡一体化水平亟待提升;污染总量削减任务艰巨,可持续发展压力日趋加大,等等。

(二)机遇与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苏沿江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出现战略性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和低碳经济加快发展,我国加快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等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和江苏省发展,长三角地区将通过优化开发和率先转型,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江苏要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区域战略,江苏将构筑江海联动、合理分工的发展格局。这些都对沿江地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和率先发展提供了更有利条件和更广阔空间。

同时,应对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竞争加剧等挑战和影响与尚未解决的区域内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一些不容忽视的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特别是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与自身创新动力不足的矛盾,低碳、绿色生产要求与资源粗放利用的矛盾,区域协调发展要求与南北、城乡差距趋大的矛盾,等等。这些都将是沿江地区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发展目标与定位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两个率先”目标,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岸线资源合理利用、产业优化升级和港口经济发展为重点,以优良设施、现代化开发园区和城乡及生态环境建设为依托,以政策实施为保障,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转型发展的试验区、创新型经济的先行区、一体化的示范区、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国际化的先导区,全面推动江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全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依据长三角地区将建成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定位,江苏沿江地区在强化制造业优势的同时,也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未来依托港口经济发展和园区建设,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新材料、物流等临港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节能、新医药、金融商务、研发与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态势,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产业集群,促进沿江经济带的提升发展。

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快捷的交通通讯网络,持续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国际化为龙头,向东积极接轨上海,向南与沪宁杭甬产业集聚带分工合作,向西辐射长江中上游地区,向北带动苏北和影响中原地区,成为面向全球、沟通亚太地区、带动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纽带。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跨江通道建设为契机,推动沿江两岸经济交流和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快苏中快速崛起和苏南转型升级,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压力,促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共生。

江苏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先行示范区。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路径以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沿江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率先成为全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先行示范区。在有条件的地区,力争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全省探索一条基本现代化的科学发展路径。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完善南京、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等沿江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功能,努力提升中小城市发展水平,进一步接轨上海,全面加快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进程,成为具有较强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

(三)发展目标

立足构建新一轮沿江发展的战略平台和现代经济走廊,考虑现状经济发展总体格局,未来沿江地区将努力建成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带、现代化港口群、基础设施网和生态环境宜居区。

经济实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保持在11%左右。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

科技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到2015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到2020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

城乡发展。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分别达到45000元和20000元;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分别达到60000元和30000元。

港口建设。沿江现代化港口群基本建成。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350万标箱;到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2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0万标箱。

基础设施。建成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到2015年,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500和1730公里;到2020年,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700公里以上和1900公里。形成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强的输电网络。河势控导效果良好,防洪能力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所好转,生态环境适宜人居。到2015年,环境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3.5%,工业废水达标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大气环境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超过320天。

三、岸线资源利用功能布局

沿江地区拥有长江岸线1290.2公里,含干流岸线859.2公里,洲岛岸线431.0公里。一级和二级宜港岸线分别占干流岸线总长的27.6%和17.4%,干流已利用岸线460公里,占干流岸线总长的53.5%;洲岛岸线的深水和中深水岸线分别占洲岛岸线总长的31.9%和15.3%,洲岛已利用岸线45.7公里,占洲岛岸线总长的10.6%。

根据综合开发、效益优先、集约利用、远近结合、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考虑各种利用方式对岸线资源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等的要求以及未来发展的储备需求,将长江岸线划分为生产、生活、生态和预留四类功能。

(一)生产岸线

包括港口和临水型装备制造业岸线。

1、港口岸线

适宜建设港口、直接提供生产运输服务的岸线,以一、二级岸线为主。根据城市功能调整以及港口建设需要,规划将部分城区、港口岸线调整为生活岸线,一部分预留生态岸线调整为港口岸线,主要包括干流北岸的七坝西—板桥汽渡下游400米、仪征滨江公园下游—沙河口、镇扬西交界—镇江潜坝保护区、夹江下游1.5公里—扬泰界和南岸的慈湖口—牧龙河口、永定河口—大道河口等。

此外,该类岸线还包括干流北岸的南钢—通江集(除上坝水源地)、沙洲桥—白庙河口西2公里、潘家河口下游300米—胥浦河口、叶庄—京杭运河口下游3.4公里、扬泰界—南官河(除泰州引江河调水水源保护区)、泰州长江大桥下游1公里—芦坝港、二圩—老十圩、罗家桥港—夏仕港、如靖界—长青沙北汊口上游1公里、九圩港调水水源保护区下游—中远船务上界、姚港闸—南通滨江公园上游、紫琅山庄—老洪港风景区上界、南农闸—通常汽渡、苏通大桥下游1公里—海门港闸;干流南岸的江宁河口上游1.7公里—京沪高铁、二桥公园—胜利圩、南炼港区—九乡河口下游900米、七乡河口—三江河口、大道河口—镇扬汽渡、丹徒河口—预留五峰山过江通道(除运河口城市生活景观岸线)、炮子洲尾—新桃花港口、窑港口—芦埠港口、申港河口—澄西船厂东界、肖山水厂取水口下游1公里—石牌港东界、巫山港—老沙码头、朝东圩港—张家港三水厂取水口上游2公里、一干河—西界港、常浒河口—苏通大桥上游1公里、苏通大桥下游1公里—金泾塘口、新太海汽渡—三井村;洲岛岸线的扬中太平洲的板沙圩子—板沙圩子下游约7公里、常州禄安洲的主江下游和夹江下游段岸线、长青沙主江的下游段岸线等。

2、临水型装备制造业岸线

装备制造业生产流程需临水布局而占用的岸线,包括船舶修造和大型重工装备等,规划将部分预留生态岸线调整为临水型装备制造业岸线,主要有干流北岸的乌江河口—乌江河口下游3公里、共青团农场东界—孟家港、下青龙港—焦港、三条港—连兴港和干流南岸的三江口架空电缆—永定河口等。

此外,该类岸线还包括干流北岸的沙河口—苏北油库、六圩闸—靖泰界河、美人港—二圩、夏仕港—下青龙港、中远船务上界—姚港闸、老洪港风景区下界—南农闸;干流南岸的预留五峰山过江通道—捆山河口;洲岛岸线的八卦洲长江二桥下300米—八卦洲尾上游400米、扬中太平洲的十四圩—洲尾、炮子洲北岸(临太平洲夹江)等。

(二)生活岸线

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岸线,包括过江通道、城市生活景观和旅游景观岸线。

1、过江通道岸线

包括过江桥隧、过江电缆与管线等占用的岸线。主要包括铜井过江通道、南京大胜关高速铁路桥、长江三桥、纬七路过江隧道、梅子洲过江通道、汉中西路过江通道、纬三路过江通道、建宁路过江通道、南京长江大桥、上元门过江通道、金江公路过江通道、南京长江二桥、长江四桥、七乡河过江通道、龙潭过江通道、浦仪过江通道、润扬大桥、镇江五峰山桥位、扬中大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扬中二桥、常州泰兴禄安洲通道、常州泰兴过江通道、江阴利港过江通道、江阴汽渡过江通道、江阴长江大桥、新长铁路大桥、张靖长江过江通道、苏通第二通道、苏通长江公路大桥、通沪铁路通道、沪崇苏崇海通道、沪崇苏崇启通道等岸段。根据发展需要,上述预留过江通道岸线位置可适当调整。

2、城市生活景观岸线

为满足临江城镇居民日常亲水和休闲需求而在城镇附近划定的岸线。规划增加南京、镇江、泰州城区的部分岸段,主要分布在干流北岸的定向河口上游400米—南钢、胥浦河口—仪征滨江公园下游、南官河—泰州长江大桥下游1公里、老十圩—雅桥港;干流南岸的牧龙河口—江宁河口上游1.7公里、京沪高铁—长江大桥、长江大桥—上元门、燕子矶—二桥公园、引航道口—丹徒河口、小泡沙弯道上下游约9公里、界牌取水口上下游约3公里、澄西船厂东界—大湾东;洲岛岸线的八卦洲主江的跃进河—长江二桥、扬中太平洲的洲头下游—新坝大港、夹江左岸扬中大桥保护区下界—泰州大桥夹江引桥保护区上界、夹江左岸思义港上下游约2公里岸线、世业洲南岸与北岸岸线、镇江江心洲南岸岸线、镇江老港区的部分岸线等。

3、旅游景观岸线

具有旅游和休闲价值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资源所在的岸段。主要分布在干流北岸的瓜洲汽渡—叶庄、南通滨江公园上游—紫琅山庄(位于南通狼山水源地保护区);干流南岸的上元门—燕子矶、九乡河口下游900米—七乡河口、京杭运河上游300米—下游150米、三井村—浏河口(除太仓浏河水源地);洲岛岸线的张家港双山岛岸线等。

(三)生态岸线

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岸线、调水水源保护岸线、自然保护区岸线、在生态保护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岸线、目前尚不稳定或对河势控制有重要意义的岸线以及宜港条件较差的夹江岸线等。

1、饮用水源保护岸线

为保护饮用水源取水口而划定的岸线,主要保护范围为取水口上游2公里—下游1公里(具体范围参照《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主要分布在干流北岸的南京桥林备用水源地、江浦浦口水源地、仪征港仪供水公司、仪化水厂(长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瓜洲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三江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江都三江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泰州三水厂水源地、靖江水厂水源地、小李港水源地、南通芦泾港水源地、南通狼山水源地、南通洪港水源地、海门水源地;干流南岸的江宁子汇洲水源地、南京长江夹江水源地、南京燕子矶水源地、南京龙潭水源地、镇江征润洲水源地、常州小河水厂水源地和常州魏村水源地、无锡窑港口水源地和常州西石桥水源地、江阴小湾水源地、江阴肖山水源地、张家港三水厂水源地、常熟水源地、太仓二水厂水源地、太仓浏河水源地;洲岛岸线的南京八卦洲(左汊)上坝水源地、八卦洲(主江)备用水源地、南通长青沙水源地、扬中二墩港水源地、镇江江心洲东岸岸线等。

2、调水水源保护岸线

为保护调水水源而划定的保护岸线,主要保护范围为调水水源上游3公里—下游1.5公里(具体范围参照《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考虑到实际保护的可能性和效果,该类岸线包括干流北岸的江都三江营南水北调调水水源保护区(除三江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江都三江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泰州引江河调水水源保护区、南通九圩港调水水源保护区;干流南岸的镇江新孟河引江济太调水水源保护区、常熟望虞河引江济太调水水源保护区等。同时,取消镇江谏壁调水水源保护区、江阴白屈港调水水源保护区等。

3、自然保护区岸线

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重要性,单独设立。主要分布在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岸段。

4、其他生态岸线

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需要保护的岸线。调整出部分近期不具备开发条件或没有开发需求而且在生态保护上不具有重要意义的岸线为预留岸线。

该类岸段包括干流北岸的长江三桥—七里河口上游200米处、白庙河口西2公里处—潘家河口下游300米处、苏北油库—瓜洲汽渡、镇江潜坝保护区—共青团农场东界、孟家港东还原、三桥港以南800米—六圩闸以北1200米、雅桥港—罗家港、长青沙北汊口上游1公里—九圩港调水水源保护区上游(除南通芦泾港水源地和小李港水源地)、苏通大桥上游1公里—苏通大桥下游1公里、海门港闸—三条港;干流南岸的胜利圩—南炼港区、南京三江口节点、石牌港东界—巫山港、老沙码头—朝东圩港、西界港—崔浦塘口、苏通大桥上游1公里—苏通大桥下游1公里;洲岛岸线的八卦洲上除生产、生活和饮用水源保护岸线以外的其余岸线、梅子洲主江岸线、新生洲岸线、新济洲岸线及南京的其他洲岛岸线、镇江太平洲的洲头、新坝大港—施家港、夹江泰州大桥引桥保护区下界至长旺港上游约1.5公里、长旺港下游约2公里—思义港上游约1公里、思义港下游约1公里—洲尾、长旺港洲尾岸线、世业洲洲头洲尾岸线、镇江江心洲北岸和西岸岸线、镇江老港区的部分洲岛岸线、常州禄安洲的主江上游段和夹江上游段岸线、泰州天星洲的主江和夹江上段和下段岸线、泰州的民主沙岸线、南通的驷沙、开沙、兴隆沙和永隆沙岸线、长青沙主江上游段岸线和夹江岸线、泓北沙夹江岸线等。

(四)预留岸线

在生态保护上不具有重要意义但近期又不具备开发条件或没有开发需求的岸线。该类岸段包括干流北岸的乌江河口下游3公里—骚狗山、通江集—沙洲桥、京杭运河下游3.4公里—镇扬西交界、东还原—跃进闸、芦坝港—三桥港以南800米、六圩闸以北1200米—六圩闸、靖泰界河—夹港、焦港—靖如界、通常汽渡—苏通大桥上游1公里;干流南岸的捆山河口—小泡沙弯道上游5公里、小泡沙弯道下游4公里—界牌取水口上游2公里、芦埠港口—申港河口、耿泾塘—浒浦镇西、金泾塘口—白峁河口上游1公里;洲岛岸线的扬中太平洲主江的二墩港水源地下游—板沙圩子、板沙圩子下游约7公里—十四圩、太平洲夹江左岸的洲头—扬中大桥保护区、长旺港上游约1.5公里—长旺港下游约2公里、炮子洲主江岸线、泰州天星洲的主江和夹江中段、泓北沙主江岸线、横港沙岸线等。

四、产业发展与布局优化

沿江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四大产业,积极发展电子、纺织、造纸、医药、新材料、农产品出口加工、旅游等其他产业,沿江产业带已基本形成。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引导产业向轻型化、高技术化、服务化、绿色化、集约集群化等方向发展,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医药、金融商务、研发与服务外包、现代旅游等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产业发展重点

1、做大做强重点产业

装备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进一步壮大汽车、船舶、风电、大型重工装备等产业规模,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立足轿车、客车和载货车等整车制造,配套发展发动机、变速器、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块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整合和引导船舶企业的集中布局,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围绕传动、电机、控制等研发和生产,增强成套机组的大型重工装备设计和总装能力。

电子信息。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产业由组装加工型向精密制造和研发设计型转变。在稳定发展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等优势产品的同时,力争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物联网等核心产品的关键技术,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新材料。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冶金新材料和建筑新材料,加快产业化进程。化工新材料在巩固提升现有石化产业的基础上,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引导化工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冶金新材料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积极发展优特钢和关键钢材新产品。建筑新材料要按照绿色化、优质化、特种化、低碳化的要求,发展新型、高端产品。

现代物流。完善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综合运输网络、物流信息平台和口岸大通关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整合和壮大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以物流枢纽城市为核心,构建由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城乡配送中心组成的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物流网络体系,重点发展临港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

2、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新能源。围绕光伏和生物质能源领域,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光伏产业重点生产硅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与组件、集成系统与设备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物质能源产业重点推进发电机组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研制和生产各类新型能源产品制造工艺和装备。

环保节能。加快工业、交通、建筑、民用等重点领域环保节能技术的研发和产品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环保新型复合材料、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等设备制造,积极发展节能机电、节能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回收利用、节能家电、节能照明等设备制造。

新医药。以新型药剂为重点,推广应用现代生物医药高端技术,积极发展化学药品、中药及保健品、生物生化制药及制品和医疗器械等产品,通过医药产业裂变式发展,向研发、物流以及康体等方向延伸。

金融商务。围绕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机构和品牌,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和会展业。金融保险业着力打造市场化运作的跨区域金融服务平台、多元化投融资平台,鼓励发展多种需求的保险产品。中介服务业重点发展法律财务、咨询策划、信用评估、广告等,提高服务能级。会展业重点打造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等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品牌展会。

研发与服务外包。立足自主创新,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专业性研发设计和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鼓励发展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业。围绕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等领域,在拓展江苏、上海等地外包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

旅游业。充分发挥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重点打造沿江旅游风情带。依托长江大江风貌、生态景观及历史遗迹景观,发展长江生态观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依托长江港口、船舶等临江工业以及大桥建设,发展长江现代文化旅游。

3、努力提升传统产业

纺织轻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重点巩固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纺织服装以提高档次、打造品牌为核心,发展化纤新材料、高档面料、产业用纺织品和高档服装。食品加工依托粮油等大宗货物的中转以及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高档面粉、脱水蔬菜、大豆食用油、肉禽蛋奶制品等。

传统化工与冶金。整合和引导化工和冶金企业向园区集中,限制园区外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精细化工和精品钢材等领域,逐步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高端产品竞争力。依靠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

商贸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改造传统商业,进一步推行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完善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吸引和壮大一批辐射能力强的大型商贸集团,形成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的商业网络。鼓励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价格信息交换平台,提高专业市场建设层次和水平。

农业。按照传统农业退中求稳、优势农业稳中求进原则,调整产品结构,适当有序的缩减粮油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林果茶、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生产规模,鼓励发展水产养殖、规模畜禽养殖等名、特、优型农产品。

(二)开发区建设

合理利用宜港岸线,按照“产业集聚、资源集约、要素共享、联动开发、错位发展”的要求,提升临江开发区发展水平,不断向腹地开发区传导发展势能。

1、临江开发区建设重点

以临港经济建设为抓手,合理配置产业空间,通过港口建设带动大运量的临港产业发展和临港城镇建设,建成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引擎。按照错位发展、合理分工的要求,优选企业,不断提升临港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减少环境影响。按照岸线功能分区合理开发,提高项目进入门槛和岸线产出效率,禁止企业厂房贴岸布局。鼓励投资建设公用化码头,预留足够的港口作业区和物流空间,引导产业向陆域纵深发展。

2、腹地开发区建设重点

促进腹地开发区与临江开发区联动发展,增强沿江开发的辐射带动效应,促进沿岸开发向纵深开发转变。根据各腹地开发区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引导开发区差别化发展。为临江开发区配套的腹地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和船舶零部件制造、机械等产业。位于城区的腹地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发展金融商务、研发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

五、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随着沿江发展的加快和区域运输需求的上升,港口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铁、公、水、空、管为主要载体的综合交通网。未来以港口功能整合、交通组织内部衔接、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对沿江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港口建设

沿江港口总体定位为长江下游现代化综合枢纽港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合港群、江苏沿江发展的工业港群。根据总体定位,各港口功能分工如下:

南京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运输体系的支线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原材料、能源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苏州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集装箱干线港;以集装箱、能源和原材料运输为主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镇江港:我国沿海的主要港口之一;长江流域及经济腹地江海河、铁公水联运的枢纽港;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贸易口岸;以原材料、能源等大宗散杂货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南通港:我国发展综合运输的沿海主枢纽港;长江中下游地区能源、原材料中转运输和外贸运输的重要中转港;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运输支线港和长江口北岸发展现代化物流的重要港口。

江阴港:沿江地区重要港口和对外贸易口岸;苏南地区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重要枢纽和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节点;以能源、原材料、钢铁和化工产品运输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港口,有条件发展成为集装箱支线港。

扬州港:江苏省地区性重要港口;长江北岸的区域物流中心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主要为扬州市及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以能源、原材料和通用件杂货运输为主,加快发展集装箱喂给运输,逐步成为支线港。

泰州港:江苏省地区性重要港口;长江北岸综合运输枢纽的重要节点、现代物流中心和综合性港口;以能源、矿建、化工等散杂货运输为主,加快发展集装箱喂给运输。

常州港:常州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中转枢纽、物资运输服务的窗口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的喂给港。

(二)交通网络建设

构筑以城市为核心,有机联系各港区和重要开发区,空、铁、陆、水多种运输方式齐备且分工合理、对外连接顺畅、内部运转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轨道交通建设。结合国家干线通道建设,完善铁路干线,重点建设锡通公铁过江通道、南京—芜湖—安庆铁路、沿江铁路、淮扬镇铁路及公铁过江通道,加快宁启铁路、新长铁路扩能改造及过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和建设连接沿江城市及南北区域沟通的城际铁路项目,促进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加强城际轨道线网与市内轨道线网有机衔接,加强重要港口、主要开发区以及重点企业的支线或专用铁路与干线的沟通,强化沿江城市、港口和腹地之间的可达性。

公路网建设。加快沿江地区高速公路扩容和过江通道建设,改扩建宁通(江都—六合)、京沪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加快建设崇明—海门过江通道、泰州—常州过江通道等。加强沿江高等级公路与港口之间的疏港公路衔接。

航道建设。优化长江“黄金水道”,完善水运网络体系。积极推进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京杭运河江北段二级航道,京杭运河江南段、通扬运河、连申线、锡澄运河、德胜河、焦港河、杨林塘和芒稻河等三级航道,增强腹地与沿江港口之间的功能联系。

机场建设。以长三角和全省航空资源整合导向下的机场合理分工与协作为前提,构建与沿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航运输体系。重点完成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设,推进常州机场改扩建,强化南通机场的配套功能,加快苏中机场建设。

(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煤炭。完善沿江煤港,有选择的建设煤炭储备、配送基地,提高煤炭安全供应能力,基本满足区内煤炭需求。

油气。开展成品油管道及配套油库建设,完善仪征—长岭(复线)、甬沪宁原油输送管道等,开展区域石油流通枢纽和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推动沿江地区天然气主干管网互连互通,保障区域能源供应。

电力。逐渐关停现有小火电机组,集中建设大机组,在气源保障的前提下,在价格承载力高、环境容量有限的负荷中心,适当布局天然气发电机组。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推进过江电网的通道建设,扩大北电南送接收规模,建设可靠性高、结构清晰、供电能力强的地区输电网和配电网。

(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堤防建设。巩固完善防洪工程体系,确保长江干流堤防和通江支河口门堤防能够全面防御1954年型洪水,重点城镇和开发区的长江堤防逐步达到100年一遇洪水加抗御10级风浪的防洪标准(其中苏州、南通江堤加抗御11级风浪的防洪标准),大中型建筑物按100年一遇潮位设计,300、200年一遇潮位校核;小型建筑物按《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水位设计,100年一遇潮位校核。

河道整治。按照保障防洪安全和深水航道建设的要求,进一步稳定长江河势,保持重要险工和节点岸线稳定,巩固提高防洪能力,维护并增加优良深水岸线。启动实施南京新济洲、镇扬河段三期、扬中河段二期和澄通河段、长江口综合整治徐六泾节点等工程,加强重点险工段、节点和洲滩治理。

区域洪涝治理。建设高标准的沿江城镇和开发区防洪排涝体系。加强沿江两岸区域骨干河道整治,畅通内部河网水系,提高区域引排条件;主要通江河道及区内重点排水河道的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区域排涝标准江南地区达到20年一遇,江北地区达到10年一遇。

区域供水和水上公共设施建设。按照《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和《宁镇扬通泰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加大区域集中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区域集中供水覆盖率。整合现有长江取水口,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增加长江引航站,提高轮船进出港效率;完善港口专用消防设备,增强港口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按照建设具有较强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增强沿江各类城市的发展功能,推进城乡统筹与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水平。

(一)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提高中心城市服务水平,带动沿江城市带的功能提升。加快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江南中心城市注重提升金融商务、研发创意等服务水平,为沿江产业转型和结构提升提供支撑;江北中心城市积极提升居住、商贸和物流等服务功能,进一步集聚人气,支撑沿江产业带快速崛起。

发展滨江城镇,促进港、工、城的协调建设。积极培育滨江城镇,重点增强居住、商贸等配套功能,提升对沿江港口和临江开发区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港口、临江开发区和城镇互动融合、一体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一规划和统筹城乡建设,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城乡土地空间结构优化等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城镇发展方向

提升中心城市服务职能。努力提升和完善沿江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功能,加快人口集聚;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服务职能,辐射周边中小城市,带动沿江地区整体提升。

——南京:发挥沿江港口、文化古都和科教名城优势,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成为泛长三角核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常州:发挥产业和科教优势,建设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创新型城市。

——扬州:发挥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建设以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人文宜居城市。

——镇江:依托长江港口和山水旅游、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旅游文化名城。

——南通:发挥滨江临海优势,建设以海洋装备、精细化工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综合性物流加工基地,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泰州:发挥滨江优势,建设以医药、机电、造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长江南北联动发展的枢纽、滨江生态宜居旅游城市。

积极发展中小城镇。进一步促进现有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发展,建设网络化的城镇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着重发展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发展空间较大的县(市),努力提高发展层次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集约利用。配套港口经济发展,建设若干相对独立、各具特色、人口规模在5—15万的滨江新市镇。加快建设南京(铜井)滨江新城、大厂(玉带—龙袍)滨江新城和龙潭新城,江都(大桥)滨江新城、靖江新港滨江新城、如港新城、江阴临港新城、常熟滨江新城和太仓滨江新城等若干滨江新城。

(三)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坚持建设向新城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和体制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创建高效均等的城乡服务体系。

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促进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级各类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乡集约发展。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统筹建设城乡交通、供排水、供气、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和区域性防洪排涝、治污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和现代商贸物流网络。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清洁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及湖泊河网水环境整治,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把社会事业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财政保障水平,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优化公共资源城乡配置,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一)土地和水资源合理利用

严格保护耕地,合理配置各类用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农业、生态和建设等各类用地。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1666.7万亩,基本农田1452.6万亩,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

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控制城镇和农村居住用地增长,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农民居住向小城镇集中,积极推进土地利用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探索城乡增减挂钩和土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率为重点,严格新上工业项目入区入园准入门槛,鼓励已建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利用长江水资源,建立节水利用机制,鼓励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大力提倡污水再生利用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

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完善环境设施建设,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标,沿江主要支流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废”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能力不断加强。

1、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加强污染源监管,严格污水排放标准。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提高工业企业主要有机毒物的排放标准,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控制沿江船舶污染,原油以及液体化工品码头污水须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到2015年,港口及临江开发区内的污水全部实现高标准达标排放。

推进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强化集中治污减排。严格落实总量控制目标,合理规划和调整城乡污水收集管网,整治排污口和排污通道,完善开发区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区域污水规模化处理能力。

保护饮用水源,维护用水安全。重点保护区域集中供水及调水水源地,饮用水水源一、二级及准保护区严格禁止和限制污染物排放,稳定水源水质,确保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水质维持在II类标准。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的面源污染,有效削减氮磷营养物的排放量,推进农田生态系统控制工程建设,推广农村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鼓励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基地。

2、大气环境治理

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化工企业及新建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改进脱硫设备,增加脱氮措施,加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监管,防范事故性排放与逸散。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使用。进一步完善供气、供热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鼓励企业能源结构调整,推广使用清洁煤、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鼓励物料循环利用。改善居民燃料结构,积极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

加强机动车尾气的综合治理,发展绿色交通。实施国家机动车污染防治法规,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国Ⅳ”标准燃油和环保型汽车,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到2015年,机动车排气污染物达标排放率达到100%。

3、固体废弃物处理

集中处置工业固废,提高综合利用率。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引进并推广循环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固体废弃物实行集中处置,并强化对化工等污染产业的危险固废管理,制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推进城乡垃圾资源化,实施无害化处理。建立并推广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为主的管理、运输、处理与处置体系,在分类基础上实行高效率的回收与处理,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鼓励运用垃圾焚烧发电等垃圾资源化技术,扶持相关产业发展。

控制农业固废污染,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加强对规模以上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和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还田率。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

重要江滩湿地保护。维护江滩湿地原生生境,保护各类动植物资源,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促进洲岛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增强湿地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严格禁止与湿地生态保护不符的开发利用活动。

水生态廊道与防护林建设。保障望虞河、新孟河、九圩港、引江河、通榆河、泰东河、南水北调东线等水源水质安全。以河流及其两侧绿带为主体,构建绿色水生态廊道体系。加强临江开发区外围的生态绿带建设,增强对污染物的消纳降解能力。利用河、渠水网系统,营造农田防护林网,提高林木覆盖率。

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持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重点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镇江豚类自然保护区以及南京止马岭自然保护区等建设。

八、政策措施与规划实施

(一)政策措施

加强岸线利用管理。根据岸线利用功能分区,建立和完善岸线分区准入机制,强化对新建占用岸线项目的准入管理,逐步提高宜港岸线利用投资强度和岸线产出效益标准。按照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岸线利用退出机制,逐步清理整合不合理占用岸线项目。完善长江岸线利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岸线利用动态监控。严禁违法占用岸线行为,限期收回违法占用岸线。

积极推进港口建设。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大企业加盟的港口建设与发展机制,鼓励组建以国资为主的港口建设和运营集团公司。推进公共港区建设,引导企业进行老港区的升级改造和货主码头公用化改造。推进港区港口功能结构调整与优化,全面提升港区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拓展增值服务。妥善解决老港区城市化改造带来的相关港口企业土地、资产处置等问题,落实老港区城市化改造补偿政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重大装备等重点领域,推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跨地区产业共性技术科研机构。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立企业、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市场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创新外商投资利用方式,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高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提高国际转移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健全和完善“走出去”支持服务平台,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

鼓励产业升级。鼓励发展符合临港产业发展方向、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以及代表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支持现有规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的领军作用,带动其他企业实现产品升级。实施门槛政策,改造或淘汰低效益、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型企业。

加快园区功能提升。加大园区的整合力度,促进园区功能分工与协作,引导各类园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旗舰型企业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按照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的思路,以核心技术攻关、关键产品研发、生产服务配套为突破口,在集约集聚集中发展中推动园区转型,促进生产制造和生产服务共同发展。

促进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定期沟通、磋商以及政策协同制定等机制,鼓励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区域合作。推进江海联动和分工合作,鼓励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转移。总结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建设经验,鼓励苏南地区到苏中沿江设立各类专业特色鲜明的开发园区,进一步推动跨江联动开发。发挥港口物流功能,鼓励临江与腹地合作开发,引导资本、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在沿江和腹地之间双向流动,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沿江及港口经济效益。

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倡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项目引进准入门槛和控制标准,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盘活闲置和低效用地,杜绝违法占用土地、岸线等行为。建立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完善沿江企业尤其是重化工企业的环保监管、考核机制,制定严格的环保准入、污染排放许可及惩处标准。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企业绿色化进程。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预警预报系统。积极倡导环保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城镇与农村环保意识。

(二)规划实施

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加快沿江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快速向沿江地区集聚。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岸线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搭建、对外开放、自主创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对沿江地区发展的支持和保障力度。沿江发展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重大项目计划。沿江各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重点加大对临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完善实施方案。按照沿江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省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各市、县(区)编制本区域沿江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各部门、各地区在编制有关专项规划以及发展规划过程中,做好与沿江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加快落实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的布点和建设。

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各地区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沿江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确保沿江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完善民主决策、信息公开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加快沿江地区发展的积极性。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全省上下要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紧密合作,扎实工作,积极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努力开创沿江发展的新局面。


附图1 江苏沿江发展规划范围

附图2 岸线利用功能分区

附图3 江苏沿江开发区布局示意图

附图4 江苏沿江交通体系示意图

附图5 江苏沿江重要生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分享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