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帮扶资金送到“最后一公里”
——汉阴苏陕扶贫协作资金“先借后补”让贫困户得实惠
发布时间:2018-10-30 来源:苏陕工作队

 “你好,你家的辣椒能摘了吗?能摘的话,明天就送过来!”进入九月,汉阴县铁佛寺镇合一村王定朝家的一亩多辣椒成熟了,能采摘300多公斤,他将吃不完的辣椒卖给家门口的汉阴领航富硒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方便就近且多收入近千元。这不,厂里又打电话催要辣椒呢。

  汉阴领航富硒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是汉阴苏陕扶贫协作项目实施单位之一,他们认领的80名贫困户,要么将农产品销售给他们,要么在他们加工厂上班,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两年来,苏陕扶贫协作帮扶汉阴项目资金3010万元。如何把帮扶资金送到“最后一公里”?汉阴县采取“先借后补”的模式,构建企业与贫困人口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贫困户双赢,真正把帮扶资金用活用好,切实发挥扶贫资金的溢出带动效益。

  吃不完的瓜果蔬菜都能卖

  王定朝家里有3口人,以耕种为业,没有经济来源,被村上评为贫困户。去年,王定朝种了3亩土豆、2亩玉米,喂了8只鸡。家附近的汉阴领航富硒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认领他为捆绑帮扶户后,将他家1500多公斤土豆、近300多公斤玉米全部收购了,又将他家吃不完的辣椒、黄瓜、黄豆、菜籽油等,只要能变钱的农产品,也都收购了。仅此,当年他收入就超过1万元。

  家门口有了加工企业,吃不完的瓜果蔬菜都能卖钱!王定朝的积极性更高了,今年,他除了种土豆、玉米、黄豆及瓜果蔬菜外,还养了4头猪、20只鸡,又在家门口的厂里打临工近1个月。各种收入,超过2万元没有问题。王定朝说:“过去想卖点玉米、黄豆什么的,需要背到铁佛寺镇上去卖,来回20多公里,一次只能背百十斤,很多人嫌劳神就懒得去卖。现在好了,厂子在家门口,啥时候成熟了啥时候卖,不仅粮食能卖,瓜果蔬菜吃不完的也能卖。挣钱的路子多了,再挣不到钱那就是懒光蛋子。”

  除了卖农产品,还可以务工。合一村村民汪能芳两个女儿出嫁在外地,与老伴在家生活。家门口有了厂子后,她在厂里打工每月收入1900元,老公在家种粮食、蔬菜,农忙的时候,厂里放假让她回去帮忙。她说:“今年我们家可以收入3万元。”

  平梁镇太行村贫困户赵喜翠,2015年将自己闲置的坡地租给家门口的企业种植花椒,除夏秋两季忙完自己的农活外,一有时间就在花椒园干活。去年,除每亩200块钱地租收入外,她轻轻松松挣回了8000多块钱的劳务收入。“家里劳力少,土地离家远,自己种不划算,就出租给企业种花椒了。如果没有这家企业,我们再想办法,在土地上也挣不到这么多钱。”

  “先借后补”激活经营实体夯实帮扶责任

  汉阴许多贫困户可以就近务工,农副产品可以很方便地卖出去变现,风险由企业买单实行订单农业等多种扶贫方式,这得益于该县的一项创新措施——苏陕扶贫协作项目“先借后补”政策。

  扶贫资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军火库”,是惠泽贫困群众的“救命钱”,必须真实、合理、高效。传统补助项目的管理多采用按工程进度拨款方式。这种方式,对财政补助资金的开支项目与使用范围、开支内容和使用要求有明确规范,往往注重了真实合理规范,但对其使用效果却很难把握。帮扶资金犹如“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很难监管其具体成效。“如果把300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输血式发给贫困户,产生不了造血功能,贫困户钱用完了依然还是贫困;如果把扶贫资金直接奖补给市场经营主体,市场主体持续带动贫困户的责任又如何掌控?”汉阴县发改局局长沈汉文说:“我们在总结传统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苏陕扶贫项目资金‘先借后补’的管理模式,将项目资金借给经济实体,经济实体与贫困户进行捆绑发展。经绩效考核,贫困户连续三年家庭各项收入人均达到脱贫标准,再将项目资金奖补给经济实体,从而实现壮大产业经济实体和贫困户致富奔小康的双赢。”

  如何“先借后补”?汉阴发改局按照每1万元的项目资金带动一人稳定脱贫的标准,将扶贫项目纳入苏陕协作项目库编制年度计划,年度计划经苏陕协作项目领导小组筛选后,报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实施。在实施中,汉阴县月河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和汉阴县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作为项目资金监管单位。认领企业根据申请,与月河工业集中区管委会或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签订借款协议、帮扶承诺和资产担保合同,县财政局将资金拨付到项目监管单位,由项目监管单位根据借款协议按程序拨付资金,这样既便捷了小微企业破解资金困难窘境,又赋予这些企业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的社会责任,在发展产业共同创收双赢的愿景下,把帮扶资金、创新能人、微创企业、众多贫困户、当地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

  企业借款期间需要严格考核,考核合格才可以继续使用资金,连续三年合格,借钱才可以转为奖补资金。期间,每年12月下旬,由汉阴县发改局联合财政局、扶贫局组织相关单位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评价,达到帮扶效果和实现承诺认定为合格,资金继续使用。达不到帮扶效果和没有兑现承诺,认定为不合格,资金将收回另行安排使用。去年年底,就有一家企业在绩效考评中帮扶的部分贫困户增收未达标,被汉阴发改局责令整改。

  目前,苏陕协作项目资金全部拨付到项目实施主体,34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项目整体进展顺利、成效凸显,其中6个项目已竣工达效,34个项目实际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15人,建成后预计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90人以上。

  扶贫资金发挥“乘数效应”

  汉阴领航富硒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法人李文,原来在汉阴县从事美容美发和汽车美容、维修、租赁行业,有着稳定的客源,收入十分可观。2016年,在外地工作的一位老乡的一个电话,打破他内心的平静。

  原来,这位老乡托李文在汉阴帮忙买点土豆片和土豆粉,说“很想很想吃家乡的味道”。他跑遍汉阴的农贸市场,也没有寻到土豆片、土豆粉的影子。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给这位老乡,这位老乡建议他说:“你有没有想着办个土豆片加工厂呢?”在老乡的建议下,李文跑遍了汉阴各镇,发现铁佛寺镇土豆口感好、品质优,在铁佛寺镇的帮助下,李文将一所闲置的小学租赁过来,计划投资100万办土豆加工厂。进入建设环节,李文加大投入,又将美容美发店和汽车美容、维修店转让了,还把汽车租赁的10多辆车也卖了……先后筹到700多万元全部用在厂区建设上,去年7月顺利投产。

  企业投产后,当地村民开始只卖土豆给他们,后来把粮食、蔬菜也拿到李文的厂里来卖。李文看到村民们背来了,也只好收着。农产品加工也从单一的加工土豆片到加工泡椒、干豇豆、血豆腐干、熏腊肉、茄子干、南瓜片等等。

  农产品加工厂是运转起来了,还没等李文坐等“第一桶金”,新的问题又来了——工人工资、销售、农产品收购,每个环节都需要支出,李文生产一批产品,如果不卖就没钱收购,如果急着卖就卖不出好价钱。刚开始还硬撑着,后来没办法只有贱卖维持运转。正在李文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申报的苏陕扶贫协作帮扶项目下来了。与汉阴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签订借款协议,认领80人的脱贫任务,从而很快获得苏陕扶贫协作项目80万元的借款。李文拿着项目借款,投资20余万元建设了一座冷库,解决了农产品保鲜问题,剩余的钱用作农产品收购。这样一来,原来一天只敢加工1000公斤农副产品,现在一天要加工3000多公斤农副产品,而且产品供不应求。

  “我认领的80位贫困户,参与我们厂的各环节的生产,每人每年收入1万元不成问题。”李文信心满满地说,他们公司扶贫带动涉及铁佛寺镇4个村,除了认领40户80人外,还辐射带动100余户300余人。

  同样,家住汉阴县平梁镇太行村的80后曾兆敏,2015年放弃在浙江打拼多年的广告公司,回家成立陕西愚公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500亩青花椒种植园区。经过两年的运行,他想扩大基地规模,巨大的资金投入让他望而却步。

  借着苏陕扶贫协作重大机遇,2018年5月,曾兆敏争取到100万元苏陕扶贫协作资金,加上四处筹措的资金,他新建厂房600平方米,完善烘干设施配置并正常投产,新增1000亩花椒种植基地已全部完成,原有的500亩青花椒已进入采摘期。基地在做大,公司在做强,曾兆敏没忘记项目的帮扶责任,他与捆绑的23户贫困户签订脱贫协议、务工协议、投资协议,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为贫困户安排合适的岗位,带动其增收,为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建设实现增收的积极性,公司实行奖励措施,对年务工超过60天的给予200元奖励,年务工超过90天的给予500元奖励,并给65周岁以下的务工人员购买保险,鼓励务工人员长期务工。随着基地不断扩展,曾兆敏计划今年要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确保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贫困户增收了,企业发展了,苏陕扶贫项目资金发挥了“乘数效应”。据了解,近两年苏陕扶贫协作对口帮扶汉阴县资金3010万元,共扶持贫困村经济实体27家,27家经营实体运行良好,直接认领带动贫困户2159人,今年人均增收可达到3000元以上,还辐射带动1000余人,人均增收 2000元以上。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