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月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分析(2019年第11期 总第92期)
发布时间:2019-12-30 来源:工业处

  1-10月,全省工业经济稳中趋缓,在预期目标内保持平稳运行,行业生产增长放缓,利润降幅有所扩大,工业结构不断调整、持续优化,大部分设区市工业稳中向好,但个别设区市增速回落明显。展望2020年,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预计工业经济在今年四季度会继续放缓,但放缓幅度有所收窄,2020年工业生产形势与今年大体相当,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将在5.7%左右。

  一、1-10月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工业经济稳中趋缓

  2019年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比1-9月回落0.2个百分点,累计增速继续保持小幅度放缓,但较上年同期回升0.2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全省工业经济在预期目标内趋缓,保持平稳运行。其中,轻工业增速高于重工业0.8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累计增速分别为6.1%和5.3%。不同工业类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10月份增速为37.7%,1-10月累计增速为11.9%,均高于其他类型企业;民营工业企业保持较高增速,同比增长8.7%,其中私营企业增速9.3%,分别高于全省规上工业企业3.1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型企业累计增速4.1%,低于规上工业企业1.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与工业生产衔接较好,全省工业产销率为98.2%,与上月持平。

  从全国和部分省市运行形势来看,2019年1-10月,全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5.6%、5.6%、-1%、5.9%、4.3%。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与全国持平,高于上海6.6个百分点、广东1.3个百分点,低于浙江0.3个百分点。2019年以来,在浙江、广东等工业大省工业增加值增速不断回落的环境下,江苏工业增加值增速稳步回升,8月份后小幅度放缓,回归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较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见图1)。

图1 2019年以来全国和部分省市工业增加值月度累计增速走势

  (二)行业生产增长放缓,利润回落

  1-10月,全省工业生产稳中放缓,完成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34%,较上半年回落1.76个百分点。全省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为69.23%,较1-9月、上半年分别回落8.37个百分点,16.14个百分点。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增速均超过25%,分别为28.71%、27.4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速均超过15%,分别为17.04%,16.81%,15.64%。

  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354.0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54%,降幅比1-8月、上半年分别扩大1.04个百分点、1.54个百分点。1-9月,全省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4个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行业利润增长面61.5%,较1-8月扩大4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缩小6个百分点。按1-9月利润总额200亿以上的11个重点行业由高到低排列(见表1),7个行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加,4个行业同比下降。其中,电气、医药、专用设备、金属制品、非金属制品5个行业利润增长速度较快,均高于9%,医药制造业高达21.97%;同比下降的4个行业,利润下降速度均超过两位数。

  表1 1-9月利润总额200亿以上的行业利润总额及增速对比表

  

   (三)工业结构不断调整,持续优化

  1-9月,全省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1.4%、48.1%,比上半年分别提高0.7个、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6%,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4.9%,其中,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增速较高,分别为21.7%,15.6%,15.6%,7.4%,6.2%,实现较高增长。1-9月,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贡献率分别为27%、51.2%,与上半年相比,分别提高2.4个、1.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稳步回升,1-9月,全省工业投资增长6.0%,增速分别比今年一季度、今年上半年回升3.1个、1.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3%,增速分别比今年一季度、今年上半年回升0.9个、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3%,高于同期工业投资14.3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投资比重36.2%,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幅高达41.9%,外商对江苏创新经济发展的认可度得到提升。受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超过17000家,同比增长58.3%,创下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工业新产品贡献率达64%。在全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的供给质量和效益的环境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工业结构持续调整和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证。

  (四)区域工业稳中向好,有所分化

  1-10月,南京、无锡、徐州、常州、南通、连云港、淮安、扬州、宿迁9市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0.6、1.8、1.2、3.2、1.3、3.5、1.5、2.4、2个百分点,苏州、盐城、镇江、泰州4市分别低于全省平均增速的3.8、4.7、1.2、0.1个百分点。与上半年相比,全省大部分地区工业经济运行平稳,波动在1个百分点之内,淮安、盐城和泰州分别回落1.2、4.3和2.6个百分点。在产业结构调整、园区整合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共同影响下,苏州工业增加值增速仍保持低位运行。盐城市工业增加值10月份出现负增长,增速-10.3%,拉低1-10月的累计增速,增速较上半年回落明显。

  表2 全省各市1-10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对比表

  

   注:增减变化百分点为1-10月累计增速与上半年累计增速对比

  需要看到,工业经济在保持平稳运行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应持续关注。一是主要制造业产值增速回落,1-10月,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同比下降3.31%,汽车制造业产值同比下降4.5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81%,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二是主要制造业利润总额降幅较大,1-9月,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4.84%,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7.4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1.1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虽然实现了产值13%的增长速度,但利润总额下降35.06%。总的来看,占江苏工业经济比重较大的行业,利润总额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除钢铁行业外,产值增速回落明显,甚至出现负增长。工业成本费用不断攀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动能转换不足以及市场需求乏力等因素的影响,工业效益回落,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二、2020年江苏省工业经济运行走势预测

  2019年江苏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工业运行呈现“先升后缓”的运行态势,工业生产除了6月出现大幅回升以外,基本保持稳中趋缓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5.3%回升到上半年的6.0%,三季度增速又回落到5.8%,1-10月又继续回落到5.6%。6月、7月、8月、9月、10月当月增速分别为9.7%、6.0%、5.5%、5.2%、3.7%,月度增速出现显著回落。总体看来,在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江苏的工业经济增速虽然出现了波动和放缓,但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呈现出基本平稳的发展态势。

  展望2020年,虽然江苏工业经济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PMI在9月短暂站上荣枯线以后,10月又再次回到荣枯线以下,可以判断工业增速在四季度会继续放缓。但是同时可以看到,全省工业运行出现了积极向好的迹象,支撑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条件正在形成。一是工业用电量回升明显,今年工业用电增速出现由负转正的变化,特别是10月份当月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3%,增速较上月继续回升1.0个百分点,创年内最高,表明工业生产出现积极迹象。二是工业投资走势平稳,10月末,制造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4.3%,连续32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制造业本外币新增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到13.4%;省经济监测平台三季度调查显示工业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回升,2020年增速预计与今年基本持平。综合上述条件,预计工业在四季度会继续放缓,但放缓幅度有所收窄,全年增长5.5%;预计2020年工业生产形势与今年大体相当,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左右。

  三、简要建议

  一是鼓励技术创新。当前市场需求乏力,企业盈利下降,对经济发展信心不足。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出台针对性强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专利等制度保障,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大工业技术改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投资,增强发展信心,把握发展方向,提高投资效率,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做强制造业企业。江苏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幅度较大,盈利水平有待提升,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全球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江苏不仅要做大制造业企业,还应向做强制造业企业的方向转型升级。首先,着力解决主要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高、盈利水平下降、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处于中低端环节等;其次,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研发、咨询、金融服务、物流等处于制造业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做大做强,实现制造业中间投入成本有效降低、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提升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要求,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增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激发企业活力。同时,营造平等发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解决形式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的潜规则问题,提高企业的获得感。

  四是推进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创新金融政策,出台相关政策激励金融机构服务制造业企业发展;创新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对战略新兴产业和重点行业,给予一定的金融方面的财政支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做好制度支撑和保障。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