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作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3
聚焦“五种生态” 着力描绘好面向现代化的新江苏发展蓝图
发布时间:2019-09-27

“十四五”时期,是江苏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阶段,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阶段,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目标的关键阶段。省委娄勤俭书记明确强调,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结合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着眼于实现高品质发展、高品质生活,聚焦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彰显“强富美高”内涵的现代化路径。省发展改革委作为规划编制的牵头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按照全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明确的工作安排,扎实开展了45个前期研究课题,围绕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并协同省有关部门启动开展了“十四五”时期基本发展思路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十四五”时期,将以优化创新、产业、社会、空间和政务“五种生态”为重点,精准突破培育形成引领改革发展全局的现实路径,创造性地描绘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一个五年发展蓝图,为全省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贡献智慧力量。

将优化创新生态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认真落实省委明确的“把政策资源更多地聚焦到支持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上来”要求,发挥江苏科教资源密集优势,全面构建最具活力的新型研发主体、最具影响的要素配置平台、最具竞争的协同创新体系,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完善创新制度环境,分类组织开展基础创新、应用创新、前沿创新和非研发创新,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试错容错和收益分配机制,健全以贡献、成果、绩效、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支持体系。着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打造以领军企业为龙头的创新群落,编制重点领域优先级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共建一批综合性和行业性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一批国产化替代的引领性原创成果。优化提升创新平台,发挥南京创新首位度优势,强化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度集成,建好用好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着力突破新型研发机构体制创新,鼓励“双创”空间精细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

将优化产业生态作为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举措。准确把握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明确的“以极大的定力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要求,突出以我为主、自主可控,形成要素整合、分工有序、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联盟,建成一批世界影响的千亿级万亿级地标产业集群。突出先进制造支撑,着力攻关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注重强化传统产业智能改造,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集聚高地,培育以品牌、质量和标准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突出生产服务引领,带动实体经济流程再造、模式创新、业务延伸,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新的优势,实现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等跨界领域新的突破。突出动能持续提升,深化包容创新、审慎规范的监管体制改革,完善功能性、竞争性、普惠性产业政策,放大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苏州片区、连云港片区)引领发展转型与开放创新效应,不断催生领先企业、成长行业和前沿产业。

将优化空间生态作为协调联动发展的重要取向。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江苏要在落实国家对外开放和协调发展的大布局中切实扛起使命责任。在谋划下一个五年发展中,将牢固树立空间也是生产力理念,加快布局优化、绿色转型与开放合作联动并进,重塑区域发展优势。将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作为推动一体化发展、提升发展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深入谋划一体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实践路径,进一步优化都市圈城市群总体布局,强化高铁等基础设施支撑,支持南京都市圈建设国家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统筹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连云港“一带一路”交汇点战略支点、南通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发展,打造一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带动乡村振兴取得实质进展。突出绿色创新引领,协同开展区域生态一体修复、河湖岸线统筹利用、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倒逼存量调整、功能复合、精明增长,探索生态产品特色价值实现路径,打造空间治理“江苏范例”。持续拓展开放空间,协同推进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构建境外企业和园区发展联盟,加快园区化、集群化、链条化“走出去”模式,打造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柬埔寨西港特区等一批合作典范。

将优化社会生态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娄勤俭书记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使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协调、良性社会运行生态,实现经济发展与富民增收良性循环。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向城市覆盖、向支出型贫困延伸,促进社会保险与住房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衔接配合,逐步拉平并增进全民基本福祉。聚焦充分就业,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以改革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就业技能,以优化新兴行业监管释放就业活力,形成经济发展、就业创造与收入增长紧密联动机制。优化服务供给,依托常住人口基本特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制度和功能配置标准,放开教育、健康、养老等领域市场准入,营造支持高端服务供给的政策环境,满足多样化民生需求。提升治理水平,围绕经济转型、人口流动、价值拓展等因素,分类识别不同群体差异诉求,加强风险预判、趋势分析和制度规范,推进向多元、民主、法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转型,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密集区。

将优化政务生态作为实现集成超越的制度支撑。娄勤俭书记明确指出,“集成超越”是一条重要的改革方法,要善于把各地成果的改革经验创造性集成运用,产生耦合和裂变效应,形成新的整体竞争力。目前全省部分地区正在开展集成改革试点,下一步将聚焦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构建公开透明规范的市场规则,避免行政“一刀切”短期行为代替制度“普惠性”长远建设,更好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注重培养契约精神,加快完善法律、规章、信用、民约等相互配合的规则体系,保障市场经济和社会秩序良好运行。加快政务信息联通,持续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协同化与便利化,赋予市县更多创新探索自主权,进一步提升江苏“放管服”改革品牌。借鉴国际领先标准,构建统一市场准入、产业布局和项目投资三张负面清单,深度融入国际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体系,提升改革政策与国际接轨水平。充分彰显城市温度,深入推进非户籍人口市民化,积极扩大包容性就业创业,健全住房、教育、医疗等发展保障机制,提高宜居程度,广聚天下英才。

省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站位、精心组织、协同推进,深入组织调查研究、科学展开趋势判断、持续扩大民主参与,努力编制出贯彻中央精神、符合江苏实际、体现时代要求、反映群众意愿的高质量规划成果!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