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盐化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情况(2019年第8期 总第89期)
发布时间:2019-09-09 来源:工业处

  江苏省盐化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位于江苏省苏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地自组建以来,按照“高端、绿色、循环、集约”的发展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帮办服务效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突出经济发展主体,稳步提升综合实力。基地以园区为载体,园区以基地为机遇。园区上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8亿元,同比增长27.1%;实现应税开票120亿元,同比增长28%;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实现工业税收4.4亿元,同比增长34.1%;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14.3%。

  二是强化招商选资,高端项目集聚取得新突破。按照“高端切入、终端优先、链式招引、绿色发展”的产业招商思路,紧盯龙头企业,全力开展协会招商、以商引商,通过自主招商新引进亿元以上正式入园项目15个,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1个、15亿元以上项目1个。总投资23.3亿元的苏州兴业特种树脂项目已完成入园评审;总投资16.2亿元的腾信新材料项目已完成工商注册,全面启动环评、安评等工作;投资5000万美元的印度UPL项目已完成环评批复,正在推进总评设计等工作。全年累计实施重点产业项目28个。

  三是加快创新转型,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创新主体活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高于全市近20个百分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9家;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个,省优秀管理示范企业1个,园区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100%;2家企业成功挂牌省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版”。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新增省知识产权贯标备案企业12家,获批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0.9件,位居全市第一;江苏麒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入选市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培育对象。创新资源集聚平台加快建设,与常州大学、哈尔滨石油学院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与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兰州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等8家研发平台签订共建协议,入选全市唯一的全国双创人才1名。

  四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500项,实施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个,获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2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50多项,申请专利800多个,其中授权专利近500件。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8%。通过自主创新、合作研发,在化工新材料新产品开发应用、过程装备、产业化关键技术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了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部分产品和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五是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提高生态质量。面对越来越紧的环保要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一号工程”来抓,严守生态生命线,严把项目入园关,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升环保基础功能,全力打造全流程、全领域、全覆盖的绿色发展格局,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下一步,基地将重点围绕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高端人才招引、高新产品开发、高新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切实提升发展质量。牢牢遵循“高端、绿色、循环、集约”的发展导向,以招大引外、招才引智为主旋律,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为生命线,以项目建设、产业链培塑为抓手,以功能性配套、智能化建设为支撑,以创新要素集聚、“互联网+”为动力,以富民壮村强镇为责任,着力实施“产业强区、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生态永续”四大战略,全力打造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增长极。

  一是产业强区战略。要围绕芳纶、聚氨酯、氟硅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四条特色产业链,对照产业发展链状图和重点企业(项目)招引图开展招商,提高命中率。要紧盯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化工企业和产业链关键企业,聚焦超10亿元上下游配套项目、重大外资化工项目,着力招引一批技术尖端、产品终端的龙头型、旗舰型、战略型项目,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榕树效应”,提升关联度。

  二是开放引领战略。就是要围绕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项目、技术、资金等优质要素不断集聚,深度融入高端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引入一批世界500强和行业30强企业生产基地、总部基地和市场、财务、研发等分支机构。聚焦高效率营商服务,致力营造规范、优质、精准、高效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有温度、接地气的“管家式”“保姆式”服务。

  三是创新驱动战略。就是要围绕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创新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支撑、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创新体系。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创新成为园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第一引擎。加速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载体建设,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全力培育创新主体。

  四是生态永续战略。就是要围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园区建设,推进基地生态化改造、企业清洁化生产和资源循环化利用,加强投产企业监管,使环境风险有效控制,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牢固树立大安全、大环保理念,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协同推进,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环保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一岗双责”理念,确保工作责任不落空。有效提升安全环保监管监测执法能力,优化联合执法模式,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落实企业污水排放监管职能,严厉打击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废水废气超标排放、偷排偷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倒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