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作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15
补短板 强弱项 提质量 增实效 以公共服务高质量推动民生建设迈向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0-07-21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服务建设,在今年召开的遵循新发展理念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工作会议上,娄勤俭书记指出,要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让江苏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吴政隆省长指出,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增强多层次多样化民生供给能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创造高品质生活。面向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方位,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既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稳投资、促消费、扩内需、培育新动能的重要举措。省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坚持基本和非基本并重、事业和产业并进、体系完善与制度建设并举,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增实效,以高质量公共服务建设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制度建设补短板,织密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以“双统筹”夺取“双胜利”的决策部署,充分考虑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新要求,在全面梳理“十三五”时期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实施情况和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针对供给不够足、覆盖不够深、机制不够活、保障不够强等问题,细化实化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措施,切实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坚持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为抓手,从我省民生实际和发展阶段出发,按照“当前可承受、未来可持续”的要求,合理研究定位保障标准,按年度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推动各地公共服务供给“清单化管理、项目化实施”,使之成为各级政府保障民生的责任清单和人民群众的权益清单。坚持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为牵引,全力推动各地深化落实“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等13大类服务质量要求,细化完善行业领域标准规范,着力织密公共服务标准化“底线”。坚持以增进弱势群体实际获得感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政策集成和资源统筹,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地区、经济薄弱地区和特殊群体倾斜,加快补齐农村低收入人口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公共服务保障短板。坚持以推进基层民生补短板项目为载体,围绕疫情暴露出的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不足、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短板,综合运用中央投资、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多种手段,加快推进民生补短板项目建设,为构建更加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供给强弱项,拓展公共服务“新空间”。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创新民生事业供给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民生领域的要求,聚焦托幼、上学、就医、养老、家政等方面服务供给与群众期待相比存在的差距、弱项,加强政策制定、规划引领、环境营造,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强化协同推进家政服务“提质扩容”,发挥家政服务业牵头协调职能,持续深化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相结合,细化落实政策措施,营造更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组织实施家政培训提升、“领跑者”试点、诚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提升等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家政进社区、员工制转型“两个难点”,持续强化政策赋能、有效监管“两个保障”,不断提高家政服务职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水平。优化服务促进养老托育“提质升能”,坚持“增能力、提质量、优结构”,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社会运营、普惠可及”的思路,持续实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普惠托育专项行动,积极支持各地加快建设多层次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引导地方制定相关规划、完善政策环境,推动企业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方便可及的服务,推动“一老一小”问题加快解决。融合创新推动健康产业“提质增效”,坚持从疫情危机中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机遇,聚焦“生老病死”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深化融合创新,推动我省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产业集群示范试点,提升多元办医、养老养生、中医药传承创新、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健身休闲、健康管理等领域发展质态,加快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较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江苏能级”。

拓宽路径提质量,打造公共服务“升级版”。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与我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匹配、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匹配、与江苏“为全国发展探路”的责任使命相匹配的要求,以新发展理念探索公共服务发展新路径,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在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中体现江苏担当,强化一盘棋思想和高质量要求,主动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圈公共服务标准,持续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机制,推动省内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长三角公共服务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以一体化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突出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等重点区域,聚焦最需率先突破、最能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领域,探索建立政策高度协同、制度有效衔接、标准相对统一的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体系,拓展合作深度,完善合作机制,建设高质量民生幸福圈。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打造江苏样板,积极协同各方力量,全面深化落实我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文化为引领,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为抓手,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系统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前列、形成示范;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加大大运河沿线遗产遗存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文化传承创新和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将大运河文化带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示范工程。在产教融合示范试点中擦亮“江苏品牌”,充分用好我省教育和产业双重优势,以制度创新为目标,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改革推进机制,抓深抓实国家级产教融合城市试点任务,加快培育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示范带动产教融合提质增效,着力打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民生实事增实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关键是站稳群众立场,以百姓心为心要求,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公共服务保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牵头推进民生实事工作取得新成效。强化问题导向,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推动民生实事工作,紧紧围绕“一老一小”、医疗卫生、教育、生态环境、老旧小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全面排查梳理,把“跳一跳就够得到”的问题纳入年度民生实事,把短期无法解决、需要较长时期推进的问题纳入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解决。强化组织实施,建立民生实事联席会议制度,细化完善制度安排,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动解决民生实事重大问题。强化民意导向,坚持政府送餐群众点餐相结合,加强开门办民生制度安排,采取基层座谈、专家访谈、两代表一委员建议、公开征集等多种渠道,联动征集民生实事建议,科学精准编排提出可感知、可落实、可支撑、可考核的年度民生实事。强化效果评价,采取网上评议、抽样调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重点民生实事实施情况开展评价,主动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反馈,进一步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公共服务建设抓出成效。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