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江苏省“十四五”老工业地区和资源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10-11

相关政策文件:http://fzggw.jiangsu.gov.cn/art/2021/10/11/art_84097_10224009.html

相关图片解读:http://fzggw.jiangsu.gov.cn/art/2021/10/11/art_283_10041255.html

    918日,《江苏省“十四五”老工业地区和资源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该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分为发展基础、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部分,共1.2万余字。

一、发展基础

重点区域试点示范成效明显。徐州市20172018年度、常州市20192020年度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贾汪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成效突出,201820192020连续三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徐州市获批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首批国家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老工业地区加快新旧动能换,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4.344.151.6调整为2020年的3.840.355.9。资源型地区加快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由“一业独大”转向“多元支撑”,加快摆脱资源依赖型传统发展路径。

城市更新改造亮点纷呈。老工业地区加快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转型,城市面貌和功能品质有效提升,“生活秀带”逐步铺展。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达到85处,常州大明纱厂、镇江恒顺香醋传统酿造区等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南京江北新区大厂工业文明小镇获批省级特色小镇。

基础设施短板加速补齐。推动老工业地区和资源型地区加快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布局与融合发展,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1560公里,供电供水设施实现全覆盖,雨污分流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

居民生活条件切实改善。 “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8万套,完成3.5万余户独立工矿区和采煤沉陷区居民避险安置,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1426处,建成一批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居民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生态治理修复成效初显。 2020年历史遗留矿山(区)环境恢复治理率达25%,累计实施废弃露采矿山治理87处,治理面积约1.15万亩。贾汪区潘安湖成为全国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样板典范;泉山区九里湖创成国家湿地公园;沛县安国湖生态修复列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中央补助资金项目。

二、总体目标

2025年,老工业地区和资源型地区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接续替代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转型迈上新台阶,民生短板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活力不断增强。

产业转型和接续替代产业取得重要进展。老工业地区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重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资源型地区接续替代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设产业发展平台36个。

城市更新改造和居民避险安置加快推进。城市老工业地区加速更新改造,工业遗产保护超过110处,探索形成多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城市更新改造融合新模式。资源型地区居民避险安置扎实推进,新增避险安置1.3万户。建成保障型住房30万套。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通达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少于200万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建设和完善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1700处。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建改建道路里程1400公里。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速推进,历史遗留矿山(区)治理率达到60%左右,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三、推动老工业地区创新发展

(一)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

以打造一批创新资源多、产业结构优、竞争实力强的“产业名城”为切入点,推动老工业城市由“工业老城”向“产业名城”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

(二)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文化创意、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推动老工业城市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开展资源认定管理,推进重点保护展示,创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三)推动老工业区改造升级

立足老工业区区位特点、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引导地方探索各具特色的老工业区改造升级路径,建设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区。创新产城融合模式,提升城市新形象。

四、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一)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治理

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土地复垦整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农业结构调整以及交通、水利等其他相关工程有机结合,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实施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完善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工矿废弃地等历史遗留问题,打造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镇。

(二)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加强资源型地区协同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徐州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引领周边区域转型发展,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发展平台,围绕主导产业集聚创新创业要素,聚集专业领域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一批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和高校创新基地。

(三)实施重点民生工程

加快实施居民避险安置,继续支持地质安全风险大、危险面积大、基本生产环境恶劣的独立工矿区和沉陷严重的采煤沉陷区实施居民避险搬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兜牢底部、补齐短板,持续缩小不同地区保障标准差距,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省市县统筹协调的推进机制。省有关部门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加强指导协调,制定具体的支持政策。相关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目标责任分工,围绕老工业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资源枯竭城市、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等重点领域组织编制实施方案。

(二)强化政策资金支持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增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三)加强督促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对老工业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资源枯竭城市、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开展年度评估,强化年度评估结果运用。省有关部门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及时跟踪规划落实情况,重大事项及时向省人民政府报告。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