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发改经贸发〔2021〕261号
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公安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银保监分局、邮政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进一步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印发了《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发改经贸﹝2020﹞1315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将《实施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就切实做好我省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深刻认识推进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连接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打通供应链、协调产业链、创造价值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要来源。江苏是经济大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体系完备发达。近年来,我省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在提质增效降本、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各地要高度重视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工作,要以此项工作为突破,进一步提升江苏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聚焦重点,扎实推进我省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各项工作
(一)推进生产服务型物流设施建设。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1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适应敏捷制造、准时生产等精益化生产需要,依托南京、无锡、苏州等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推进干支运输、仓储管理、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服务资源在枢纽内集聚。围绕省内重点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布局与制造业紧密衔接的一站式联托运、公共外库、流通加工、交易交割、分拨配送、滚装运输、大件运输等设施。积极推进铁路支线进园区、进港口,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
(二)壮大一批信息互联共享平台。推进重点网络货运平台面向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运力共享、多式联运、信用评价、金融服务等数字化物流与供应链服务。推进智慧化、标准化的共享仓储设施云平台建设,切实解决中小制造企业、物流企业“租库难”“建库难”问题。依托物流企业建设面向制造企业的供应链集采服务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原料、零配件和辅料的集中采购、库存管理、仓储配送服务。推进跨境物流服务平台为制造企业开展订舱代理、整箱拼箱、货车与船舶定位、多式联运等一站式跨境物流服务,降低制造企业国际物流发货成本。围绕智能制造,打造一批具有订单管理、库存管理、数据辅助决策等功能的协同管理平台。
(三)促进企业主体和业务融合发展。推进一批重点物流企业深度嵌入产业供应链,深度参与制造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关键管控软件开发,为制造企业提供全球采购、库存管理、入厂物流、调运配送、应急储备、逆向物流等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完善制造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物流服务功能,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推动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培育壮大一批具备集中采购、分布式制造、协同物流等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融合创新企业。推进有条件的制造企业整合其内部分散的铁路专用线、仓储、配送等存量设施资源,盘活闲置的土地厂房、仓储物流设施和运输能力,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推动感知技术在制造供应链关键节点的应用,促进全链条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可视化。
(四)加快智能物流装备产业培育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我省智能装备制造的产业优势,加快智能分拣系统、新能源配送车辆、物流机器人等产业的引进与培育。支持物流装备制造企业联合物流企业研发智能立体仓库、智能物流机器人、智能安检机、自动化分拣和包装设备、无人驾驶车辆和冷链快递等技术装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制造业物流技术装备智慧化。推进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根据制造业实际需求进行智慧化改造,加大新一代自动导引运输车(AGV)、激光导引车(LGV)、高速分拣机、高密度存储穿梭机等自动化仓储装备的集成应用,打造5G场景下的仓储管理系统,建设精准、柔性、高效的制造业智能仓储服务体系。
(五)拓展提升国际物流通道能力。加强苏州太仓港、南京龙潭港等江海联运枢纽与香港、新加坡等国际航运枢纽联动,加密近洋集装箱航线,拓展制造业国际物流出海通道。推进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苏南硕放机场、盐城南洋机场等完善面向东南亚、日韩等地的航空货运通道,加快中国邮政国际货邮综合核心枢纽建设,发展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电子消费产品、高端精密设备等高附加值制造业的国际航空物流服务。加快推进苏南快递产业园、江宁空港快递产业园等建设国际快递设施,完善跨境服务平台功能,提供便捷高效的国际国内寄递服务。整合优化中欧班列线路,统筹推动中欧班列提质增效,推广“定制班列”“集并运输”等模式,进一步提高中欧陆路物流大通道运行质量。
(六)提升国际物流组织能力。加快提升与我省生产制造、货物贸易规模相适应的国际物流组织能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在主要国际物流通道沿线港口、铁路和空运枢纽,布局境外国际运输、通关、预分拣、海外仓、直通仓等服务网络,提高到岸物流与境外落地配送服务能力。加强境外产业园区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通连接国内、辐射国际的服务网络。鼓励省内企业通过投资并购、战略联盟、业务合作等方式整合境内外国际运输、通关、境外预分拣、海外仓等资源,提高到岸物流与境外落地配送服务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国际物流服务体系,提高国际供应链服务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确保国际供应链组织和运行的稳定性。
三、夯实举措,积极营造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良好环境
(一)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积极组织开展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专场对接活动,举办两业融合创新发展论坛、企业沙龙等务实活动,切实解决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培育一批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标杆企业,编制两业融合创新发展案例手册,遴选一批模式先进、业态新颖、成效显著的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充分调动企业两业融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凝聚多元合力、鼓励融合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渠道支持公共型生产性物流设施建设、物流标准化设施设备推广等。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剥离物流资产成立独资或合资物流企业,符合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财税政策。支持制造企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厂房、土地资源发展生产性物流服务。完善专用线共建共用机制,规范专用线收费标准和收费行为。
(三)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团体标准,对涉及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加强协调衔接。鼓励制造企业在产品及包装设计、生产中充分考虑物流作业需要,采用标准化装载单元,促进1200mm*1000mm标准托盘和600mm*400mm包装基础模数从商贸、物流等领域向制造业领域延伸,提高托盘、包装箱等装载单元标准化和循环共用水平。积极参与修订推荐性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建立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统计体系。
(四)创新金融支持方式。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开发服务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供应链核心制造企业或平台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为包括物流、快递企业在内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增信支持,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探索设立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基金,为信息平台互通、智能化应用与改造、冷链物流、海外仓布局、绿色物流等融合的关键环节给予资金支持。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公安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
中国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
江苏省邮政管理局
2021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