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12年以来,全省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根本性转变,服务业不断领跑经济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擎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实现三次跨越 年增加值接近6万亿元
2021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59866亿元,接近6万亿元,同比增长7.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4%,支柱作用仍然保持稳健。全省服务业条线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巩固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成果,聚焦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全面增强全省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锐意改革,创新发展。
近十年来,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稳居全国第二位,连续迈上三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为23310亿元;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33932亿元;201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达42700亿元;2019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万亿元。
从数据上看,近十年来,江苏省服务业发展实现了“三大跨越”,除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万亿元外,其他两大跨越为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全省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根本性转变。201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4%,占比首次超过50%,服务业首占“半壁江山”。截至去年,这一结构保持不变。有关专家认为,经济服务化和知识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一些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0%,现代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制造业发展也越来越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
紧抓重点工程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实力
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征的充分认识,江苏较早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致力于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路径。
2015年6月,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41号),提出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张和质态提升并重,着力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重点企业,加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培育力度,做优做强百家重点平台企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加快全省产业形态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先后建成107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合计吸纳就业人数近200万人,涌现出中国(南京)软件谷、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南通家纺城等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集聚区8家,超50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十余家。与此同时,江苏高度重视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地方培育、省级命名、自主申报、联动推进的方式,培育和遴选认定了亚信科技(南京)、江苏徐工信息、苏州电科院、江苏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环保等138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前沿技术、高端产品和细分市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突破。共有113家企业被认定为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这一行动为互联网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疫情期间,江苏300多家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了近600个线上服务产品,有力支撑精准化疫情防控和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经过疫情大考,互联网平台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又一次得到验证。2021年,全省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7.5%、16.8%。
面向“十四五”产业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江苏以现代服务业“331”工程为突破口,即培育形成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30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300家、省级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100家,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工程、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工程、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工程、服务标准化品牌化提质工程、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等五大工程。今年3月初,第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认定名单、第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认定名单相继出炉,全省共23家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50家领军企业入选。
全面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倍增发展。紧紧围绕“构建与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现代化发展阶段相协调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体系”,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重点发展现代供应链管理、全产业链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业等十个重点领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为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产业、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集群赋能,推动制造业企业向研发设计、一体化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延伸,服务业企业向制造领域拓展,积极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十年来,经过一系列行动付诸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优先发展,科技研发、现代物流、金融等行业有了长足发展。2012年至2021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提高0.9个百分点;金融业是服务业行业中占比提升幅度最大的行业之一,从2012年的5.8%提高到2021年的7.9%,提高2.1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规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1.8%,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16.4%。到203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6万亿元左右,比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一倍,实现倍增目标。
突出融合发展 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实体经济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石,先进制造业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关键所在,而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之一是要提升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在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2019年9月,省发展改革委积极落实中央深改委第十次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较早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目前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正在向纵深推进。今年又有152家单位成为全省第二批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其中区域28个、企业124家。我省现有2个区域和6家企业纳入国家两业融合试点单位,试点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持续探索两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进服务型制造“十百千”工程,已在智能家居、电子产品及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支持了14个示范项目,“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培育300个左右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平台),目前正在开展第七批服务业制造示范遴选。
不断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今年以来,持续举办“苏韵乡情”系列专场推介活动,7条线路入选2022中国美丽乡村旅游行(春夏季)精品景点线路。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在全省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建设,已累计确定20个部省级试点县,其中有6个被列为国家试点,指导试点县加快构建“1+1+N”的产业化运营机制,因地制宜建设数字化生产基地、仓储物流设施、电商服务中心和单品大数据系统,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主体和小农户协同发展。出台保障和规范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引导农业生产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
聚焦数字赋能 面向“十四五”奋斗目标
去年7月,《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苏政办发〔2021〕34号)(以下简称《服务业规划》)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作为全省第一个发布的“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服务业规划》提出,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江苏特色“775”服务产业新体系,着力强化“江苏服务”在主体培育、集聚示范、融合发展、品质提升、综合改革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万亿元左右规模,基本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服务业高地。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高清表示,《服务业规划》提出突破发展先导型服务业,前瞻性很明显。当前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杠杆,成为各国提振经济的重要方向。
扎实推动数字服务业突破发展。江苏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先后出台了发展互联网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数字经济正在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做好《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贯彻落实,起草制定《江苏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助力“东数西算”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集群建设。积极打造以南京、无锡、苏州为核心,以苏中、苏北为辅助的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积极推进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发展,加快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南京、苏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2021年,江苏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超5万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122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0.6%,位居全国第二。
近年来,我省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通过增强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赋能,重点推进“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围绕数字化运营全链条,加快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数字化营销、管理和供应链水平,促进生产、销售、消费、服务数字化融合,打造数字生活消费新场景,丰富线上生活服务新供给,催生线下生活服务新需求,打造消费品牌,提升新型消费供给能力。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出台《江苏省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大力培育数字电商企业和新型消费业态,支持跨境电商发展,加快推进新型消费场景建设,构建“智慧+”消费体系。推出省市县联动的四季主题购物节,积极谋划“苏新消费·金秋惠购”活动,支持举办江苏国际餐饮博览会等“江苏味道”地标系列活动,发布第二批“江苏味道”名店、名厨、美食地图,推动江苏地标美食建设,助力地标美食品牌升级。持续推进“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第三季活动,助力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在公布的两批共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江苏共有12家入选。今年8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比7月份加快10.1个百分点。1—8月,全省限上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5%、3.2%。
新兴消费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省限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50.4亿元,同比增长15.5%。消费升级趋势持续加快,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36.7%,智能手机销售额同比增长100.9%,可穿戴智能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8.4%,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163.4%。
加大助企纾困力度 有效应变解难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服务业企业特别是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接触性服务业企业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受到了持续冲击。今年初,省政府先后出台实施“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扶持力度,全力帮助以接触性服务业企业为重点的各类服务业市场主体渡过难关。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对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确保经济稳健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齐心协力将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自今年4月实施,在财政专项资金有力保障下,4月1日—6月30日共为包括服务业行业在内的企业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573.4亿元。全面落实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政策,今年上半年,累计为纳税人减免“六税两费”48.8亿元。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零售、仓储等行业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暂免征收2022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今年上半年,累计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20.5亿元。减免2022年国有房屋租金,让利给广大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国有企业已减免房租9.43亿元,惠及9900余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2.2万余家个体工商户。2020年至2021年,省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安排2.02亿元专项支持67个重点物流项目建设;2020年,“苏服贷”惠及服务业中小微企业1966户,贷款余额63亿元。人行南京分行出台“货币金融26条”,有针对性地推出政策性金融产品和优质金融服务,有效提升困难行业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累计注册企业数超96万户,上线金融产品2799个,累计帮助服务业领域5个困难行业8.5万户企业通过平台解决融资4053.4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产品风险补偿基金。细化服务业困难行业专项支持政策。落实《关于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促进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旅行社服务质量保证金暂退比例100%,扶持文旅市场主体恢复发展专项资金8500万元,安排省级产业发展类专项资金9000万元,利息补贴1000万元。二季度,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就纾困解难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全面开展绩效评估,并对1500余家服务业企业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并全面评估企业对各项政策的认可程度。企业对我省纾困政策知晓度、便捷性和获得感普遍反映较为满意。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地带来积极影响。今年1—7月,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1.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0.1%。
经过十年的发展,截至2021年,我省13个设区市服务业年增加值均超过1500亿元。其中,苏州、南京年增加值超万亿元,分别达到11656亿元和10149亿元;南通、无锡也都超过了5000亿元。去年,全省共4个设区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62.1%、51.3%、51.1%和50.4%。其他9个设区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45%—50%之间,与2012年相比,提升幅度均超过6.0个百分点。从全省来看,服务经济的支撑体系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