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认真贯彻落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部署 积极打造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枢纽组合群
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近年来,我省按照《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有关要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共有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南通、连云港、常州、泰州8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涉及5类14个国家物流枢纽,并先后有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苏州港口型、连云港港口型、南京空港型、无锡生产服务型、徐州陆港型、苏州生产服务型、南通商贸服务型共8家物流枢纽正式获批国家物流枢纽并挂牌运行。镇江、扬州、淮安、盐城、宿迁积极发挥区域特色,围绕“江河湖海”独特优势,积极参与到全省物流枢纽和大通道建设中。我省通过加快推动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建设,有效发挥了国家物流枢纽在物流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产业链供应链组织设计、物流与产业深度协同、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中的重要作用。2024年我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首次降至12.9%,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坚持系统谋划
江苏围绕我省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支持枢纽建设意见;各枢纽承载城市坚持系统谋划,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组织领导。从省级层面看,2021年,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骨干、以省级物流枢纽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为支撑的物流枢纽体系”,为我省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提供规划引领。2024年,经省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江苏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重点举措》,提出“实施国家级物流枢纽提升工程”,旨在增强物流枢纽辐射带动力。从枢纽承载城市看,南京建立国家物流枢纽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苏州发挥港产城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制度作用,组建临港先进制造业发展、沿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等专项工作小组,推动重点项目高效落地。连云港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国家物流枢纽难题会办制度,形成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强大合力。南通成立由发改、交通、资规、商务等部门组成的枢纽建设协同推进机制,推进各项建设任务落实。
强化互联互通
江苏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支持国家物流枢纽间开展合作交流,推进物流枢纽间开行“钟摆式”“点对点”直达货运专线、多式联运线路、中欧班列接续班列、卡车航班等,有效联结物流园区、货运场站、仓储基地等节点的立体通道“大动脉”。连云港港口物流枢纽成功开行连云港—阿拉木图“滚装+班列”、连云港(连云港区)—中亚(塔什干)新亚欧集装箱铁水联运线路,成功入选三部委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培育典型案例;与徐州陆港物流枢纽成立线下线上双平台,共同运营陆港“无水港”和多式联运数字化平台,提升连徐海铁联运通道能力;搭建霍尔果斯智慧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助推连霍新亚欧大陆桥口岸数据共享互通。徐州陆港物流枢纽通过“接续+徐州始发”模式进一步提升枢纽班列集结中心功能,已开行省内无锡、盐城、南通等城市接续班列73列,服务临沂、蚌埠等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达20座。苏州港口物流枢纽与上海港、宁波港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深化,开通太申快航、甬太快航等合作线路,建成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中近洋和内贸集装箱干线港、远洋集装箱喂给港,全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北翼。南京港口物流枢纽与南京空港物流枢纽通过建立联席工作机制、成立南京海运和航空货运联盟,建设南京经开区“空港前置功能仓”等举措,推动物流枢纽功能深度协同联动。
激活创新动能
江苏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发挥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积极应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全面增强物流枢纽创新发展动能。南京港口物流枢纽通过智能算法研发升级和堆场设备自动化改造,人机操作比从1∶1提升至1∶3.5,人工干预率从55.94%下降至21.5%,港口重箱翻倒箱率下降近10%,堆场利用率提升5.6%,自动化场桥效率提高近5%,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0%。南京空港物流枢纽建设航空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一期),以“物流运输‘一张单’、物流监管‘一张图’、企业‘门到门’一站式服务”为特色,构建高效、便捷、智慧、智能的航空物流服务生态体系。连云港港口物流枢纽积极推进新亚欧陆海联运数据大通道建设,实现场站、海关、铁路等信息共享,与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无水港实现数据集成,开发的口岸国际班列时效分析系统将整体通关时间压缩30%以上。徐州陆港物流枢纽成为首个实现“一单制”物权化提单进口国际班列,在出口金融班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欧班列”运输单据物权属性;成为全国首票中欧班列回程境内段铁路运费及内河运费合并扣减实现降本增效的城市。
深化产业融合
江苏积极探索“物流枢纽+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物流枢纽服务网络,引导装备制造、跨境电商等“枢纽偏好型产业”就近布局;创新“物流枢纽+产业供应链组织+要素配套”多业态融合模式,推动物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发展。南京生产服务物流枢纽聚焦“3+3+X”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港口枢纽深度服务光电显示、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聚了南京安吉物流、中外运、众诚物流等供应链服务商,为企业提供进口清关、仓储、货代、保税物流、原材料总仓、成品外仓、备件外仓、短驳运输等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苏州港口物流枢纽着力推动港口枢纽与临港制造、现代物贸深度融合发展,吸引2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40个项目,为沿江地区集聚了4800多家服务业企业,形成“千亿制造、千亿物贸”产业集群。南通商贸物流枢纽聚焦“大物流、大市场、大冷链、大联盟”四大板块,推动南通商贸枢纽先后布局多式联运、保税物流、期货交割、现货交易、冷链物流、快递速运等“六大功能平台”,以及有色金属、塑料原料、纺织材料、生鲜冷链、粮食、钢材等“六大物资集散中心”,助力实体企业控降物流及采购成本超过3亿元,成为南通发展枢纽经济、集聚物流产业的重要承载地。
优化发展环境
江苏不断优化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发展环境,各枢纽承载城市加大对国家物流枢纽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各方专项资金,统筹推进枢纽布局建设工作。从省级层面看,2024年,我省8个已纳入建设名单的国家物流枢纽共有129个枢纽补短板项目,计划投资额共709.23亿元,已完成投资额399.35亿元;同时,江苏获得经贸领域超长期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总量居全国前列。从枢纽承载城市看,苏州制定实施《推动太仓港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凝聚共识、增强合力,巩固提升苏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连云港市政府出台土地供应优惠、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等一系列支持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政策措施;多次组织专题政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南通定期组织物流企业与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开展专场对接活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下一步,江苏将围绕“强网络、促融合、聚创新、提效率”精准发力,推动国家物流枢纽从“物理集聚”向优质枢纽经济区“效能跃升”转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跃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枢纽布局
加快推动纳入规划的14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重点提升南京、苏州、连云港等港口的海铁联运能力,在多式联运经营人培育、单证信息互联共享、多式联运标准规则协同等方面加快试点应用。支持南京、苏州等城市发展“物流枢纽+产业集群”,深化物流枢纽与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推动国际供应链提质增效,支持南京、苏州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
加强科技赋能
加快推进物流枢纽信息要素集聚,研究推动枢纽间信息开放共享和价值挖掘,实现枢纽间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深化枢纽间业务对接、信息互联和标准协同。推动国家物流枢纽数字化、低碳化转型升级,布局一批新质物流枢纽和近零碳物流枢纽。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物流枢纽”应用场景,形成可复制的行业解决方案。
搭建合作平台
探索枢纽间开放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国家物流枢纽之间以及与其他物流设施协作联动。依托全国性的、统一的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平台,及时发布国家和省级政策信息,报送各地枢纽建设情况,进一步促进枢纽间联动合作,在更大范围带动经济活力、提升枢纽投资发展潜力,全面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加大政策支持
在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金融贷款等有关专项资金上对国家物流枢纽予以优先支持,保障枢纽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统筹补齐国家物流枢纽设施短板,助推枢纽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提高运行效率、增强服务能力。加大对已纳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支持力度,在用地指标、国家级试点、配套功能资质申请等方面向国家物流枢纽适当倾斜,切实发挥国家物流枢纽骨干枢纽作用。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物流大省,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嘱托,将继续以高水平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为重要着力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助力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在国家战略中勇担重任,更好彰显“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