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布生产性服务业财政贴息新政 年度撬动超310亿投资赋能产业发展
为大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近日,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江苏省财政厅、中共江苏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下发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贷款财政贴息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重点支持产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用“政策精准度”换取“市场活跃度”。《实施方案》以1%的贴息比例、5000万元的年度规模,精准灌溉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等五大领域,预计年度拉动社会资本超310亿元,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注入政策红利。
多方协同发力
政策制定严谨规范
这份政策“大礼包”的出台历经了多轮磋商与协调。资金重点支持纳入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重点工程、年度工作计划和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政策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支持产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发挥对产业升级赋能作用。
1月中旬,省发展改革委与省财政厅围绕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内容及支持方式等核心议题,展开多轮细致会商,在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实施方案》初稿。
政策形成过程中,“开门问计”成为鲜明特色。4月初至中旬,省发展改革委组织部分企业和银行开展座谈,听取意见建议,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4月下旬,深入市、县发改部门及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并全面采纳,推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
5月,实地走访近30家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企业,将一线呼声转化为政策优化举措:精准调整贴息对象、新增研发贷款贴息支持、简化申报流程、扩大中小企业覆盖范围……经过多轮修改完善,并征求省委金融办意见后,《实施方案》最终成型。
锚定发展目标
明确政策制定初心
以财政资金“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产出”。支持项目符合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特征,对于提升制造业水平、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市场容量、扩大就业,带动作用强、示范作用明显。《实施方案》的制定始终紧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三大考量清晰勾勒政策初心。
其一,贯彻落实《江苏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聚焦“两业融合”、产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方向,重点支持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五大领域的项目建设,减轻企业投资贷款利息支付压力,培育壮大服务业企业。
其二,为切实发挥专项资金的金融属性,通过贷款贴息方式能够有效引导、拉动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与其他部门的贴息政策互为补充。预计年度可对5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贷款进行贴息支持,拉动项目年度投资超310亿元。
其三,规范管理流程,政府、银行、企业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省发展改革委和省财政厅分别把关资金支持方向准确性、资金拨付合规性和资金使用绩效发挥。银行发挥贷款风控专业特长,负责严格审核和有效管理贷款资金用途,按规定给予企业贴息。企业自主线上申报,相关流程制定方便企业操作。
明晰框架内容
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实施方案》构建起“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实施流程、保障措施”四大板块的完整体系,为政策落地提供清晰指引。
总体要求提出重点围绕我省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项目,对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推动产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内容细化政策“干货”,贴息对象锁定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五大领域项目;支持范围涵盖设备及软件购置、研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025—2027年实施期内,企业可通过银行返还或收息扣减方式,享受1个百分点的贴息优惠,同时实行总额控制。
实施流程打通“全链条”,从贴息项目备选名单形成,到合作银行贴息操作,再到资金预拨与清算,各环节衔接紧密,确保高效运转。
保障措施压实各方责任,通过强化部门协同、政策宣传与跟踪管理,为方案实施保驾护航。
此次《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出台是江苏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准化、规范化的财政贴息支持,既为企业减轻融资成本压力,也为社会资本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搭建了政策桥梁。随着方案的逐步实施,信息服务的数字浪潮、科技服务的创新火花、现代物流的畅通脉络、金融服务的财富活水、商务服务的桥梁纽带将在江苏大地交织成景。这场3年跨度的政策赋能行动,将为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书写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江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