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展改革委2007年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08-01-25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八年一月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务公开办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以及《2007年全省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精神,2007年,我委以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为目标,以完善服务为宗旨,以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为保障,通过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在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公开实效,逐步扩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的公开范围,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2007年工作情况

1、明确目标责任,切实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我委党组对政务公开工作高度重视,党组书记、主任毛伟明同志作为我委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在年初全委干部大会上,特别强调了2007年我委要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工作,逐步规范公开内容,提高公开质量,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行政审批和项目核准等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行重大项目资金安排专家评审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寻租”机会。政务公开工作纳入了《江苏省发展改革委2007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同时也纳入我委年度“双创双争”目标考核,并作为部门评优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委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政务公开工作,研究制定工作计划,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委和全系统政务公开工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发展改革系统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2007年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等文件,对我委和全省发展改革系统政务公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把政务公开工作分解到处室和人员,强化“责任到处室、落实到人头”的工作机制。

2、加强学习宣传,积极做好《条例》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为切实做好《条例》实施前准备工作,应对实施后出现的各种情况,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委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精神,积极组织学习宣传,不断增强全委同志对政务公开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条例》实质内容的理解。一是召开了委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认真解读《条例》内容,准确把握《条例》精神,研究并制定全委和全系统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计划,将《条例》学习宣传与干部培训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全委对政务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政务公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召开各处室信息员会议,宣传《条例》,解读《条例》,明确当前的形势和工作,做好《条例》实施前骨干培训,提高执行《条例》的能力;三是将《条例》公布在内部办公网上,要求全委同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充分做好《条例》实施思想准备;四是召开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交流政务公开经验,落实《条例》的宣传、实施工作;五是利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积极筹划组织全系统《条例》学习培训。六是按照省政府《条例》任务落实分解方案,着手进行本届政府以来的政府信息清理准备工作,对我委所发文件按要求进行梳理,争取2008年3月底前全部完成。

3、建立健全制度,着力夯实政务信息公开的工作基础

按照省政务公开办的要求,根据《条例》规定和工作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我委政务公开的各项制度。一是制定了《政务信息公开审核规定》,明确了我委政务信息公开的责任处室、审核程序、审核内容以及责任追究,实行业务处室初审,办公室终审的双级审核制度,增强了信息公开内容审核的严格性和信息公开过程的可操作性,确保信息发布的准确、安全;二是建立了《新闻发布工作制度》,明确新闻发布的组织管理、审批程序、发布内容、形式和范围,以及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和职责,进一步规范了我委新闻宣传工作;三是修订了《系统网站管理办法》,对网站的组织管理、信息发布、内容管理、业务培训、网络管理、考核奖惩等制订管理规范,推进政务公开载体建设;四是草拟了《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对主动公开的内容、获取方法、受理机构、公开时限和依申请公开的受理、处理等进行说明,对信息分类、获取方式、机构名称、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等内容予以明确;五是着手修订并细化政务公开目录。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基本形成了我委政务公开的制度体系,确保我委政务公开依法、有序推进,夯实了政务信息公开的工作基础。

4、创新公开形式,加快推进政务公开载体建设的步伐

加强网站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今年我委把推进网站建设和加强网站管理作为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改版了门户网站,从政务公开的要求出发,重新规划外网栏目体系,建立了全省13市和108个区县发展改革系统的子站,形成全系统的网站群,提高了全系统政务公开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

一是突出我委职能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信息栏目。如要闻发布、通知公告、规划计划、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政策法规、经济运行分析、政策解读等方面信息,今年以来我委向社会发布各类信息1709条,及时向社会传达有关发展和改革中的重要情况、政策、法规和宏观经济预测、预警分析,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指导企业和基层更好地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投资者正确决策。

二是注重电子政务工作中的网络服务和办事功能。设立了网上政务大厅,开设了在线申报、办事查询、办事指南、在线下载、行政公文、年度工作概要、干部任免、财政公开、政务公开目录、依申请公开等服务性栏目。提供了网上项目申报和网上办事查询,梳理并发布我委行政职权的办事依据、条件、申请材料、申报条件、申报时间、程序、办理期限、办理处室以及示范文本等,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公开。

三是强化政务公开工作中所需的网络互动功能。通过在线访谈 、在线调查、网上直播、主任信箱、建言献策、咨询热线、监督投诉、反馈查看、常见问题解答等栏目设置,形成了网上互动服务的完整体系,为网民提供直接、快捷和具有针对性的政府服务。今年我委通过“中国江苏”开展了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访谈活动,网民参与踊跃,提问积极,社会反响热烈; 通过“在线调查”栏目,开展了“社会发展状况及满意度调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调查”、“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调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调查”等15个专题的网上调查,对我委了解社情民意,科学规划和加强宏观经济工作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四是提升网站服务和管理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网站,提升网站服务质量。一是安装信息雷达抓取网上信息,对特色栏目进行更新维护,减轻网站维护的工作量;二是实现用户“个性化定制”菜单,使信息服务更具人性化;三是特设“评一评,比一比”专栏,委各处室和13市都能实时查看当日信息发布的数量及排名情况,充分调动网上工作的积极性,为信息发布工作监管考评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四是开设“网上培训”专栏,将操作教程直接发布在网上,便于用户学习,并规范全系统网上信息发布操作。

此外,我委还采取了灵活多样具有实效的公开形式,一是有效发挥广电、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作用,让不同层次的群众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凡重大会议或重要活动,均邀请各类媒体参加,进行全面宣传报道。今年以来完成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走进大企业,服务大项目”、“西洽会”、 “沿海规划”等系列宣传活动。两会期间积极配合江苏电视台有关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等专题采访,积极参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政风热线”机关作风建设等节目,接受了“走遍长三角”二十多家网络媒体集中采访,增强了政务公开的实效。二是全面改版委内大厅触摸屏内容。将办事指南、办事程序、机关工作规则、信访工作、监督投诉途径、楼层布局、各部门工作电话等方便办事的内容提供给来我委办事人员查询。三是积极认真办理“两会”议案、提案,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与代表委员积极沟通,广泛宣传政策、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

5、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政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抓好政务公开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是政务公开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委一直强调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坚持将政务公开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政务公开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政务公开监督考核工作始终保持正常化、制度化。一是加强社会监督力度。主动征求社会意见,通过在线访谈节目、在线调查栏目、意见征集、主任信箱、监督投诉、深入基层调研、网上解答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民意,征求社会公众对我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了解基层满意度。11月份由我委纪检监察室、人事处和机关党委赴十三个市和9个区县发改委,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座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主动征求基层工作人员对我委2007年工作意见;三是强化内部考核。按照政务公开要求,对机关责任部门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比。按月打分排名,年终评比表彰,并将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四是对系统内政务公开工作进行抽查调研,了解情况,指导工作,推广经验。

6、推进政务公开,积极开展系统内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

指导和推进全系统政务公开工作,积极在系统内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在江苏省发展改革系统《2007年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中,我委对各市政务公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确定南京、徐州和泰州三市为全系统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单位。从年底检查结果来看,目前全系统已基本形成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规范了内容和形式,形成了统一的外网发布平台。从徐州、泰州和南京市发改委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情况来看,三个市都已完成行政职权的梳理,编制了行政职权目录和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其它市如苏州、南通、连云港和宿迁等市也已基本完成该项工作,其中苏州市已全部公布在网上。这些工作为明年全省发改系统全面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工作作出了示范,提供了经验。

通过推行政务公开工作,我委行政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行政效能有了进一步提高,社会和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渠道有了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推进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