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001303/2021-00504 分 类: 规划信息
发布机构: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21-11-30 公开日期: 2017-11-30
名 称: 江苏省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扶贫协作规划
文 号: 主题词:
内容概述:
时 效:

江苏省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扶贫协作规划

第一章 总 论

一、规划背景

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2013年2月,国务院确立江苏省苏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帮扶期限初定为2013~2020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苏州市高度重视,始终把对口帮扶铜仁市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创新帮扶模式、丰富帮扶内涵,构建了以政府帮扶、企业合作、社会参与、人才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帮扶体系,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为推动铜仁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力度的重大决策。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为扎实开展好对口帮扶贵州铜仁工作,进一步提升苏黔扶贫协作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现结合苏黔两省及苏州、铜仁两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二、主要编制依据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讲话精神及脱贫攻坚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6〕69号);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厅字〔2017〕41号);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4号);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11号);

6.《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开发[2017]6号);

7.《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开办发[2016] 42号);

8.《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办发〔2016〕55号);

9.江苏省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苏对口支援发〔2017〕1号);

10.贵州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贵州工作总体规划(2016-2020)》;

11.苏州市、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12.《苏州市人民政府 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协作和经济合作战略协议》;

13.其他相关政策文件。

三、规划范围

本扶贫协作规划范围为贵州省铜仁市所辖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片区县。

表1-1    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第二章 现状分析

一、江苏省

江苏省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长江下游,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辖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13个设区市,105个县(市、区)。2016年末常住人口7998.6万人。

2016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76086.2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078.5亿元、33855.7亿元、3815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5259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370.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2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07.1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152元和17606元。

二、苏州市

苏州市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在江苏省都位居第一。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东南部,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拥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也是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现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2.57万人。

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450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8.4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7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4400元和27750元。

三、贵州省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南部,总面积为17.62平方公里,辖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市、毕节市六个设区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仁怀市、威宁县两个省直管县级单位。2016年末常住人口3555.00万人。

2016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11734.43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46.54亿元、4636.74亿元、5251.1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127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29.1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61.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8.99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742.62元和8090.28元。

四、铜仁市

(一)基本情况

铜仁市地处贵州东部、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武陵之都、仁义之城”之称。全市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下辖碧江区、万山区、江口县、石阡县、德江县、思南县、松桃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全市常住人口314万人,聚居着汉、苗、侗、土家、仡佬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45%。

2016年铜仁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6.97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02.70亿元、243.41亿元、410.8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7.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09亿元;旅游总收入347.30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51元和7631元。

(二)发展优势

1. 矿产资源丰富

铜仁矿产资源富集,有“中国锰都”、“中国汞都”等美誉。锰矿远景储量3.5亿吨,是全国三大锰矿富集区之一,五氧化二钒储量达百万吨,磷矿石储量近400万吨、铅锌矿储量400万吨、白云石储量上亿吨、含钾岩矿储量50亿吨、页岩气储量1.2万亿立方米。铜仁还有全国最大的汞化工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为煤电锰、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动植物种类繁多

铜仁境内有梵净山、佛顶山、麻阳河三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珙桐、紫薇,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钟萼木、连香树、鹅掌揪;药用植物达2000余种,其中产量较大的有丹参、黄姜、青蒿、吴茱萸、杜仲等中药材;有各类野生动物约400余种,黔金丝猴、黑叶猴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3. 文旅资源优势突出

铜仁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文物古迹21处、红色旅游景点69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特别是“武陵主峰、镇黔之宝”—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弥勒道场”梵净山,是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科考探险的理想去处。全市还打造出松桃苗王城、大明边城、九龙洞、思南石林、百里锦江、乌江画廊等系列旅游品牌。

4. 产业发展特色明显

铜仁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农业基地,已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9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特色农产品包括油茶、生态茶叶、中药材、畜牧水产、精品水果、绿色蔬菜等;随着“工业强市”战略深入,铜仁二、三产业进入提速发展发展阶段,新材料、能源环保、新型建筑建材、特色轻工、装备制造、新医药、生产性服务业和大数据产业的行业竞争力逐渐显现,并成功打造9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达到560家。

(三)发展短板

1. 农业基础薄弱

人均耕地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化经营程度有待提高。

2. 工业化水平较低

产业门类单一,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现有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不明晰,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经营效益有待提高。

3. 服务业竞争力不强

作为重要的特色支柱产业,当地旅游业硬件设施落后,软件服务水平不高,管理方式粗放,大部分旅游景点核心竞争力不强,对周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有限。

4. 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协调要求高

部分地区属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任务重,环境承载能力不高,实施大规模建设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要求高。

除了上述原因,各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民族宗教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市场经济体系发育不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相对滞后,限制了铜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脱贫攻坚工作现状

贫困问题是长期制约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铜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近年来,铜仁扎实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扶贫开发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但也看到,截至2015年底,铜仁是贵州省唯一一个全市纳入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设区市,全市10个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片区县,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125个,1565个贫困村,319个深度贫困村,58.32万贫困人口,占贵州省贫困人口总数的11.83%。

进入“十三五”,铜仁仍然需要面对贫困基数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返贫压力大等突出矛盾,加上大量尚未脱贫群众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自我发展能力弱、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因病、因残致贫的比例高,当地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能力有限,2020年前铜仁市完成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迫切需要外部的项目、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精准注入、科学助推,加快脱贫攻坚进程。

第三章 对口帮扶工作回顾

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和苏州市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讲政治、讲大局、讲担当,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积极落实人员资金,不断深化产业合作,扎实开展智力支持,精心实施帮扶项目,构建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和全方位对口帮扶贵州铜仁的工作格局。

一、组织领导不断加强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扶贫协作工作,将其纳入江苏省开展省际对口帮扶工作全盘中统筹考虑。2013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安排落实对口帮扶铜仁工作。2015年初,苏州市安排了5名干部到铜仁挂职开展工作,落实帮扶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苏州市所辖10个县级市、区与铜仁10个结对县、区开展“一对一”帮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赴结对县、区访问对接,共商合作发展计划,协力推进帮扶项目。苏州各有关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新帮扶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

苏州市编制了《苏州对口帮扶铜仁实施计划(2013~2015年)》,与铜仁签订落实年度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并积极落实各项工作。各市(县、区)及有关部门也均通过与铜仁结对县、区分别签订协议,明确帮扶责任主体,确保帮扶任务有效落实。安排落实对口帮扶资金,制定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在江苏省级财政的支持下,建立了对口铜仁帮扶资金增长机制。

三、产业合作成效明显

积极组织开展两市之间产业对接,加强工业、旅游业等多领域的经济交流。协助铜仁在苏州成功举办多场招商推介会。铜仁·苏州产业园区共建工作快速稳步推进。两市旅游合作不断深化,圆满举办“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旅游资源及产品苏州推介会、首届铜仁·苏州文化旅游活动周推介会,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四、帮扶项目顺利实施

围绕美丽乡村、职业教育、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等四大领域,实施完成了一批帮扶项目。苏州市共计组织落实帮扶资金15128万元,帮助参与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个历史文化名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核桃及中药材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并完成20期、1000人次铜仁干部在苏培训。

回顾三年多两地扶贫协作工作,帮扶内容逐步从扶贫攻坚向职业教育、人才交流、园区共建、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领域全面拓展,帮扶方式正从单纯的“输血式”无偿支援转向“造血式”互利合作发展,为提升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到2020年完成对口帮扶铜仁市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江苏省及苏州市广大干部群众将认真总结前三年对口帮扶好经验、好做法,深刻把握扶贫协作新形势新要求,继续发扬勇于担当、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全力帮助铜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第四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强化问题导向,力求精准发力,立足苏黔两省及苏州和铜仁结对市、县(市、区)实际,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以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和保障改善民生为主线,以推进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助医助学、社会力量参与为抓手,着力完善帮扶机制,创新扶贫模式,全力帮助铜仁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江苏扶贫协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各方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工作。广泛发动苏黔两省及苏州、铜仁两市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协作,全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打造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推进扶贫协作的强大合力。

精准扶贫,民生优先。把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统筹帮扶资金、帮扶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抓住制约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瓶颈问题和主要矛盾,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精准发力,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强化合作,互利共赢。把江苏省尤其是苏州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与铜仁脱贫攻坚迫切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提升产业合作层次、拓展产业合作领域,强化干部人才交流,加大智力帮扶力度,帮助提高各行业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帮扶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科学谋划,有序推进。以加强产业合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需要为出发点,科学分解工作任务,严格落实目标责任,统筹谋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确保扶贫协作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三、主要目标

在江苏省和苏州市社会各界支持下,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帮扶,铜仁市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程度显著提升。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贫、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带动铜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扩大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交流规模,全力帮助铜仁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脱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片区县全部摘帽,赢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同时,通过扶贫协作工作的不断深入,推动苏黔两省、苏州和铜仁两市在更宽领域形成全方位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第五章 重点任务

一、突出产业帮扶,打造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进一步加强两地农业合作交流,重点在农业改革、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科技人才培训上进行帮扶,帮助了解苏州农产品市场需求与市场监管模式,实现苏州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向铜仁转移。支持铜仁发展生态茶叶、畜牧水产、精品水果、特色蔬菜等主导产业。支持铜仁学习借鉴苏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苏州农业龙头企业在铜仁建立“企业+农户+基地”、“企业+村集体+基地”模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支持铜仁加快推进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实现扶贫产业示范园区的提质增效,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合作。支持铜仁实施“黔货出山”行动,帮助铜仁加强铜仁特色农产品在华东区域的宣传,打响铜仁“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山净水·泡茶好水”的公共品牌,每年在苏州举办铜仁农产品交易会,帮扶铜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支持铜仁在苏州建设特色农产品等线下体验店。

实施产业转移和园区共建。以市场为导向,本着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发挥江苏省尤其是苏州的资金、技术、管理、信息和市场优势,结合铜仁的资源、劳动力和政策支持优势,加强双方在资源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医药、特色轻工、装备制造、电子商务、养老康复等领域的合作力度,推进铜仁有序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省市有关部门和地区要发挥好帮扶铜仁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的作用,积极组织江苏籍,特别是苏州籍企业家到铜仁进行项目考察,鼓励劳动密集、用地空间受限的江苏企业向铜仁转移。帮助组织有关苏商、台商和外商到铜仁投资兴业,参与当地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支持和帮助铜仁每年在苏州举办一次大型招商引资推介会。共同推进铜仁·苏州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到2018年园区初具规模,到2020年园区实现年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年缴税收8亿元,引入企业达60户,带动就业5000人以上。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努力打造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标志性、示范性产业园区。

推进旅游产业合作交流。建立完善旅游长效合作机制,支持苏州和铜仁两市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建设。重点围绕旅游产业发展、景区建设、信息化提升、策划营销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重点支持铜仁市“一带双核”旅游景区开发,同时重点协助宣传一批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村等特色项目。每年组织苏州旅游专家,对铜仁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接待设施进行现场指导。积极帮助铜仁旅游在苏州的市场营销活动。积极鼓励苏州市旅游企业和媒体参与铜仁大型文化旅游宣传、促销、节庆活动和文化旅游推介会。组织发动苏州品牌旅行商、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导游领队到铜仁考察,围绕“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进行营销宣传和产品开发,实现客源共享,组织双向旅游及合作扩大国际旅游项目。重点帮扶深度贫困县沿河县、极贫乡镇石阡国荣乡和德江桶井乡、13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319个深度贫困村、144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通过加快发展当地特色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帮助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点,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铜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抢救工作,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帮助打造一些具有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色、兼具旅游观光价值的古城古镇和古村落。支持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和水上户外运动基地。鼓励两市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交流,组织“苏州文化专家学者铜仁行”、“铜仁文化专家学者苏州行”、“苏州·铜仁文化周”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择优选择苏州文化培训基地作为铜仁市文化人才培训基地。支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发挥铜仁在红色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优势,鼓励和引导苏州影视、演艺、动漫等领域企业赴铜仁投资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充分发挥出宣传铜仁、推介铜仁的作用。

推动两市县域经济合作。实施好“携手奔小康”行动,发挥苏州县域经济的优势,充分利用苏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推动两市各个县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支持铜仁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速城乡共同繁荣。推广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帮助铜仁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推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渠道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两大难题。

二、推动劳务协作,着眼稳定就业

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江苏省特别是苏州市与铜仁市之间劳务输入输出的精准对接机制,共建两地劳动力资源供需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招聘岗位信息等服务。根据铜仁贫困群众的就业意愿和技能水平,组织江苏企业赴铜仁举办多种形式的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开展跨区域劳务对接活动,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稳定就业的岗位。鼓励江苏省各市,尤其是苏州市各县(市、区)协调所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优先为铜仁有一技之长的贫困群众提供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餐饮服务、建筑施工、机械修理、农业种植等工种岗位,拓展铜仁劳动力来江苏的就业空间,有效提升贫困群众、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支持铜仁市、县(区)政府健全劳务输出管理体系,完善用工单位、劳务中介和基层政府等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劳务输出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提高劳务输出规模和就业质量。

三、扩大人员交流,强化人才支援

加强干部人才培养交流。积极开展两市干部双向挂职交流、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培训合作。帮助铜仁每年培训2批每批50名优秀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学习苏州先进的管理理念,使铜仁干部人才队伍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人才总量进一步增加、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

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合作。依托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和苏州自主创新广场功能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两地技术成果、仪器设备、科技信息等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从两市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出发,以企业为主体,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项目招引等方面,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提升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型企业。引导支持两地企业(单位)共建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不断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鼓励苏州专业技术人才到铜仁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开展多形式、宽领域的技术合作。

四、聚焦民生热点,开展助医助学

不断深化教育合作。加强在教研及师资队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合作帮扶。通过跟班学习和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铜仁市教研及教师队伍水平。建立幼儿园、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等结对帮扶关系,帮助铜仁各类学校加快发展。发挥苏州学科专业优势,帮助铜仁市中职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协助联系2~3个有合作办学意愿的优质高效的企业,开展联合办学。两地探讨开展中职教育“2+1”(铜仁2年,苏州1年)等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办学的学生到东部学习期间,享受国家减免学费和资助等优惠政策,与东部本地中职学生同等实习、就业等待遇。每年组织不少于100名教师开展交流和帮扶,指导帮扶铜仁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授权有关中小学校免费使用苏州市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加大医疗卫生能力建设。根据铜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需要,支持当地加快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建立两市医疗卫生单位间对口帮扶关系,通过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等手段,重点在医院管理、临床科研、学科建设、卫生信息化等方面给予扶持。通过建立医联体等多种形式,帮助铜仁受援医院加强重症医学和急诊急救学科建设,并选择5个以上当地急需加强的重点专科进行重点帮扶。每年组织不少于100名医疗卫生骨干开展交流帮扶,开展公共卫生科研课题研究,提升铜仁医疗技术和卫生服务水平。

五、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帮扶合力

积极开展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在对铜仁各贫困县(区)结对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组织乡、村层面的对接。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搭建社会帮扶平台,鼓励和引导苏州市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残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群团组织深入参与对口帮扶铜仁工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摸索发展公益众筹扶贫,创新扶贫协作机制,鼓励苏州各类社会组织到村到户精准扶贫。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以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支持苏州及江苏各地民营企业通过“万企帮万村”等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到铜仁投资兴业、技能培训、吸纳就业、捐资助贫。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创建各类形式的扶贫协作公益项目,打造优秀扶贫公益品牌。

六、聚焦深度贫困,攻克“坚中之坚”

沿河县是深度贫困县,铜仁市还有319个深度贫困村。江苏省有关部门和苏州市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精准施策,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切实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采取超常规举措,在资金、项目、人员方面及“携手奔小康”和“万企帮万村”等行动中增大倾斜力度。要把年度新增扶贫协作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把新增扶贫协作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把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要积极引导我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按时摘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第六章 帮扶资金及项目安排

按照根据江苏省《关于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办发〔2016〕55号)、《关于切实做好江苏省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和项目管理等对口帮扶工作的通知》(苏对口支援发〔2017〕1号)等文件精神,安排落实江苏“十三五”对口贵州省铜仁市帮扶资金。江苏对口贵州铜仁市的帮扶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根据省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协调小组要求,参照援藏、援疆资金筹集办法,按省、市财政共同承担方法予以及时足额筹措。2016年、2017年江苏安排对口铜仁市帮扶资金分别为5000万元、8000万元。参照援藏、援疆、援青资金相同增长机制,以2017年帮扶资金为基数,2018年~2020年度帮扶资金暂按年递增8%测算,分别为8640万元、9331万元、10078万元。经初步匡算,“十三五”江苏对口铜仁市帮扶资金总计约41049万元。为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度及以后各年增量财政帮扶资金大部分集中用于深度贫困地区。

根据扶贫协作的重点任务,“十三五”期间共组织实施“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助医助学”及“其他类型”共五大类、68个具体对口帮扶项目。具体如下:

一、产业合作项目

帮扶实施铜仁苏州产业园区、德江县桶井乡同心社区食用菌基地、思南黄牛产业一体化、松桃县孟溪镇蔬菜产业园区、万山区山地生态刺葡萄产业示范园区等48个产业合作项目,安排帮扶资金共计23459万元,占帮扶资金总量57.1%。

二、劳务协作项目

帮扶实施劳务协作项目4个,安排帮扶资金共计4190万元,占帮扶资金总量10.2%。

三、人才支援项目

扶持实施干部人才交流培训班等5个人才支援项目,安排帮扶资金共计1400万元,占帮扶资金总量3.4%。

四、助医助学项目

帮扶实施铜仁市主城区中小学硬件设施提升、铜仁特殊学校、铜仁一中等6个助医助学项目,安排帮扶资金共计4800万元,占帮扶资金总量11.7%。

五、其他类型项目

帮扶实施5个农村基础设施等类型项目,安排帮扶资金共计7200万元,占帮扶资金总量17.5%。

表6-1   帮扶资金安排情况明细表(按项目类别)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江苏省各有关部门、苏州各级政府及部门和前方工作机构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充分认识苏黔扶贫协作工作的重大意义,把确保帮扶地区实现国家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作为重要使命,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提升工作实效。省各有关部门和苏州市要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助学助医、干部选派、资金保障等方面落实工作职责,深化多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苏州市及各结对县(市、区)要完善机构、充实人员、保障经费,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互访和高层联席会议制度,主动调研对接,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资金项目尽快落地见效。前方工作机构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做好前后方的联系协调,抓好年度计划、项目计划的制定、分解和执行,推动帮扶项目高效有序实施。

二、强化督查考核

根据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办法》明确的东部地区6个方面22项指标,江苏省结合实际制定了《江苏省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办法(试行)》。省对口支援办将依据该办法,围绕组织领导、人才支援、资金支援、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六个主要方面,通过自查评估、交叉考核、第三方核查等方式,对江苏省参加苏黔扶贫协作的苏州市、各结对县(市、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定期通报,并按考核结果表彰激励、问责追究。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突出目标导向,对照考核办法,逐项对照、逐条自查、逐一整改。同时,各单位要进一步规范帮扶资金使用、帮扶项目实施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完善细化申报、审定、实施流程,做到监督和审计无死角、全覆盖。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相关单位或个人若在帮扶资金使用、帮扶项目实施等过程中发生违法违纪问题,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三、加强宣传引导

江苏省有关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向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相关部门汇总报送苏黔扶贫协作工作的开展情况。大力宣传江苏扶贫协作的工作举措、实际成效和典型事例。各设区市、有关县(市、区)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扶贫协作的积极进展及新经验、好做法,突出报道实际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集体和脱贫示范案例。要善于抓重点、出典型,主动向各大主流媒体进行推送,对扶贫协作工作的重点、亮点和取得成就进行有深度、有力度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激发正能量。要进一步发动江苏广大干部群众关心和支持苏黔扶贫协作工作,营造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热情参与苏黔扶贫协作工作的良好氛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