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作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27
统筹联动 集成创新 在新起点上推进“1+3”重点功能区落地落实
发布时间:2022-01-13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更大力度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立足新时代背景,聚焦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总目标,以深化实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引领江苏新一轮区域联动发展、特色发展和均衡发展,是顺应全球区域竞争合作趋势变化,全面增强经济创新活力、空间治理效力、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对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更好保障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深远意义。

当前,“1+3”重点功能区已从架构四梁八柱转向谋深落地举措的新阶段,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综合经济部门,将积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宏观发展背景,统筹战略设计完善与关键领域攻坚,着力发挥重点板块牵引作用,构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夯实坚强保障。

扬子江城市群:突出协调联动,深化改革创新,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现实模样的标志窗口。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发展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是转型升级的风向标,也是创新驱动的主引擎。在现代化建设开局起步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突出高峰支撑,辐射带动江苏中轴崛起,共同打造开放创新、绿色低碳和集约高效的现实样板,努力成为全省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带、引领带。一是强化南京引领服务作用,提升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能级。推动南京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突出创新、枢纽和宜居功能,集成高端开放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和优质营商环境,支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放大南京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优势,推动与镇扬两地形成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飞地+产业飞地布局。优先推进南京东向城际轨道联通、快速路网对接,提升内部通勤能力。在南京都市圈范围内率先探索宁镇扬居民户口通迁,支持南京构建以都市圈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支持镇扬加强沟通,每年建成一批合作示范项目。二是增强苏锡常都市圈融通服务功能,带动江苏省域中轴加快崛起。突出实体经济、创新经济与开放经济融合发展,提升承担国家创新战略使命、汇聚全球优质人才资源、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的能力,构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支持政策,支持苏州建设区域产业创新中心,鼓励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进一步推动苏锡常三市错位发展、一体联动,率先在科创资源统筹配置、地标产业集群共建、1小时通勤圈完善、公共服务统一标准、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形成协同发展示范,支持苏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走出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深化锡常泰组团发展,支持泰州全面参与苏锡常都市圈建设,依托沪宁产业创新带布局,系统谋划跨江快速交通发展,构建制造业升级、就业空间拓展和资源优化集聚的联动机制,扬起江苏中轴。

图为南京江北新区

沿海地区:坚持开放合作,筑牢绿色底线,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独特、海洋资源丰富,是江苏培育壮大海洋经济的核心板块,也是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潜力空间。在现代化建设开局起步的实践中,要全面实施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聚焦产业培大做强、开放合作创新、绿色低碳宜居,持续深化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加强东西贯通、南北互动,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现代化发展形态,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打造南通江海联动节点门户。更大力度建设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深化南通与上海、苏州协同对接,巩固拓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果,加快吸引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构建智能制造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增强北向传导能力。科学谋划建设通州湾港区,加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及太仓港等邻近港口分工协作,打造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二是打造连云港陆海通道战略枢纽。加快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徐州国际陆港与淮安空港现代物流金三角建设,完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政策体系,构建产业+贸易+物流运行模式,巩固发展国家陆桥通道。聚力打造连云港东部地区重要临港产业基地,提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服务体系、海洋牧场等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支持布局涉海领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三是打造盐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全面接轨上海,强化产业链深度合作对接,支持探索飞地经济创新发展落地模式。放大自然生态独特价值,推动黄海湿地申遗成果转化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的现实效益,成为促进东亚小循环的重要载体。 

图为连云港港

江淮生态经济区:立足生态优先,注重节点培育,走出相对欠发达地区聚力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典型路径。江淮生态经济区地处江苏中部腹地,是水网最为密集、生态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是美丽江苏水韵人文特色的集中展现。在现代化建设开局起步的实践中,要放大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优势,推行中心城市+中小城市节点的集约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全面转型,提升要素汇聚能力,率先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百姓富裕的新路子,为全国其他地区推进全民共富积累经验。一是积极发展绿色生产力,集中精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引导企业持续技术改造、智能升级和绿色转型的综合支持体系,拓展文化旅游富民、特色农业富民、精准创业富民等致富渠道,探索同成长、共分享的富民新机制二是全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GDPGEP双考核综合评价体系,支持打造省级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办法和平台,力争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绿色金融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增值、生态环境保护激励等方面形成有显示度的重大成果,构建标识化的区域生态经济品牌。三是进一步增强淮安、宿迁城市要素吸引能力,优化人口结构带动产业发展,积极布局适宜性数字产业,抓紧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形成经济效益、生态人文与民生福祉的叠加优势。把县城作为关键突破,促进县域经济专精特新发展。支持里下河地区布局绿色低碳产业,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图为大运河淮安段

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强化龙头作用,增进区域认同,引领省际接壤地区共建共享现代化成果。在“1+3”重点功能区布局中,徐州是唯一以城市进行功能定位的独立板块,充分体现了徐州位于四省交界的特殊战略地位,也反映了拓展江苏发展纵深、引领淮海经济区崛起的使命担当。在现代化建设开局起步的实践中,要发挥徐州地缘优势,以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为契机,强化产业基础,壮大流经济,大力提高城市发展能级,走出区域中心城市带动省际接壤地区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一是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全面振兴转型,构建以徐州为中心的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布局,着力扩大现代商圈、金融服务、物流运输、信息数据等辐射半径和服务能力,支持企业为主体打造跨区域产业创新联合体。二是依托淮海国际陆港打造国家陆桥通道双向开放改革试验平台,有序开展优势产能、能源资源、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领域国际产能合作,鼓励走出去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小而美项目,支持与连云港联合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三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引导中心城区开展城市更新、城市填充,推进新城新区实施精明增长、复合开发,打造若干美丽宜居社区。注重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高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持续培育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增强区域内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

 

图为徐州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