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经济周刊|专访省发展改革委李侃桢主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10-24 来源:新华日报

记者:党的二十大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殷切希望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能否介绍一下接下来发改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推进实施?

李侃桢: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战略安排,擂响了奋进新征程的“出征鼓”,吹响了现代化建设的“集结号”。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5大内涵特征和9个本质要求进行了全面阐释。省发改委将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深学细悟、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分析、深入研判我省的发展基础和阶段特征,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最新工作安排,聚焦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立足江苏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在前期探索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深化提升、深度推广,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区域实践,推动苏南地区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先发优势和禀赋优越的基础条件,成为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军;推进苏中地区更大力度南北融通、江海联动和陆海统筹,成为推动江苏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推进苏北地区发挥后发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四化同步步伐,成为支撑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军,努力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推动二十大的部署、党中央的要求、总书记的嘱托在江苏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记者: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江苏的“看家本领”,请您介绍一下,今后一个时期省发改委将如何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侃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年,我省始终坚守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制造强省、数字江苏,制造业占全国的1/8、全球的3%,是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省发改委将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化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先进材料、高端芯片、生物育种等亟需突破的领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破解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331”工程和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工程,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为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把数字经济作为关键增量,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实施数字经济“条例+指导意见+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专项行动推进方案+年度工作要点”政策体系,加快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步,作为经济领域改革牵头推动部门,发改委部门将如何蹄疾步稳推进改革?

李侃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未来一个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承上启下、纵深推进的关键历史阶段。“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更多改革办法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持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一方面,全面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调整,积极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促进土地、资本等要素畅通流动和高效配置。另一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破除制约和影响经济循环畅通各类卡点、堵点、痛点,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人才和投资者选择江苏。

记者:党的二十大对“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请问发改委聚焦这一重点任务,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哪几方面工作?

李侃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统筹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47.3%,较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积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融合融通的城乡区域经济布局。一是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深化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合作,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协同推动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推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基地等标志性工程建设。二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都市圈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县城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持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大力度支持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三是更高水平建设“1+3”重点功能区,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支持泰州发展壮大大健康产业,加快推进黄河故道富民廊道建设,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出台新一轮支持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意见,更大力度支持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 

分享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