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东副主任参加中欧班列合作论坛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2-11-29

中欧班列合作论坛定于11月30日-12月1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11月28日上午,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欧班列合作论坛相关情况。论坛江苏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显东作主发布,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梅正荣、省外办副主任张松平、连云港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胡建军,无锡市常务副市长蒋敏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胡竹主持新闻发布会。 


论坛背景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夯基垒台、积厚成势,中欧班列开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成为亚欧各国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载体,焕发出了合作共赢的强大生命力。根据《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1)》,2016年至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年均增长55%,年运输货值增长9倍,在中欧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1.5%提高到8%。据最新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4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6.2万列,运送货物达576万标箱,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助力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维护了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了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公共产品。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积极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加快推进沿海、沿江、沿新亚欧陆海联运三大通道互联互通,在南京、徐州、苏州、南通、连云港等5个城市稳定开行国际货运班列线路23条,通达欧洲、中亚、东南亚近80个城市,预计今年1-11月开行中欧班列1800列、同比增长12%,为深化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推动互利共赢贡献了江苏力量。

筹备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经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国铁集团和江苏、内蒙古、黑龙江、河南、重庆、四川、陕西、新疆等省(区、市)政府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共同主办中欧班列合作论坛,商务部、中国贸促会为支持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承办。论坛将邀请相关国家政要、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围绕中欧班列发展热点话题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务实合作,更好地巩固中欧班列发展基础、稳定中欧班列发展态势、提升中欧班列发展质量。

王显东主任表示,论坛筹备工作启动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全程指导,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国铁集团等全力支持,兄弟省(区、市)积极参与。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听取筹备工作情况汇报。经过周密筹备,论坛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截至目前,论坛邀请400余名境内外嘉宾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会。其中国外和国际组织嘉宾近90名,来自21个国家、3个国际组织、7个商协会和30家外国知名企业;国内嘉宾300余名,包括国家相关部委、兄弟省市领导以及部分研究机构、智库专家学者、商协会组织、知名企业代表等。

活动安排

王显东副主任介绍,本次论坛聚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以“深化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谱写合作发展新篇章”为主题,安排了丰富的交流内容和配套活动,包括主论坛、两场平行论坛以及新亚欧大陆桥30周年发展回顾等活动。同时,还将通过“线上线下”“展览+宣传片”形式,展示国家及中欧班列开行城市取得的工作成效。

主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发布《中欧班列发展报告(英文版)(俄文版)》,介绍中欧班列的发展成效、发展启示和发展愿景;国家铁路集团将开通全国中欧班列门户网站,为中欧班列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搭建信息集成平台,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主办省(区、市)将发布合作倡议,共同提升多式联运和集疏运能力,共同深化载体园区的产业合作;中欧班列开行有关省(区、市)围绕经贸合作、枢纽共建、跨境电商等公布50余项合作成果,为中欧班列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

“班列+海运”“班列+经贸”两个平行论坛将于12月1日下午举办,邀请中外企业代表等进行互动对话,展望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发展前景,研究探讨深化经贸产能合作、提升综合运输水平,为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贡献市场力量。

本次论坛期间,将举办新亚欧大陆桥30周年发展回顾活动,并开行纪念班列。

王显东副主任表示,这次论坛得到了兄弟省(区、市)给予的大力支持。这些省(区、市)有的处于重要枢纽,有的位于重要口岸,部分省(区、市)还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承担着贯穿东西、联通内外的重要使命,在完善口岸基础设施、优化货源组织、金融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成绩斐然。作为承办方,江苏非常感谢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全力支持,我们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遇,向参加主办的兄弟省(区、市)以及其他中欧班列开行城市学习借鉴、汲取经验。我们也愿意与兄弟省(区、市)在产业合作、园区及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协同发力,拓宽合作的广度深度,推动形成更多务实成果,为促进区域合作、深化国际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