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014001303/2022-00848 分 类: 其他文件
- 发布机构: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发文日期: 2022-05-27
- 名 称: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油气长输管道保护智能化建设的意见 公开日期: 2022-06-10
- 文 号: 苏发改能源发〔2022〕553号 主 题:
- 主 题 词:
- 内容概述:
- 时 效: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油气长输管道保护智能化建设的意见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油气长输管道保护智能化建设的意见
苏发改能源发〔2022〕553号
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各相关企业: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进一步加快推进油气长输管道保护(以下简称管道)智能化建设,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数字化转型发展决策部署,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以强化管道保护和供应保障“两个能力”为引领,以智能感知、智能预判、智能管控为重点,健全完善管道保护智能化建设内容,加强管道风险防控能力,有效弥补人工传统管理模式不足,全面提升管道保护智能化管理水平,保障油气管道安全高效运行。
(二)主要目标。按照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积极推进新建管道保护智能化建设和在役管道保护智能化改造,建立完善管道数字关联,实施管道数字化交付,配置管道智能感知、管控系统和设备,发挥典型引领带动作用,拓展智能化应用场景,逐步建立数字孪生管网系统,推广一批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建成一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试点示范项目。
二、全面整合现有管道保护信息系统
(三)开展管道数据数字化精准采集。各管道企业(建设单位)对新建和改迁建管道要完善管道数据釆集标准与方案,做到管道建设期和运营期数据融合统一,将包括施工图设计、采购、工程施工、工程监理、检测管理、试运投产、竣工验收等完整数字化数据进行采集归档,并对已建成的非数字化交付管道开展基础数据数字化逆恢复,为开展管道智能化和构建数字孪生管道提供数据支撑。2022年底,新建和改迁建管道基本实现管道基础数据资料数字化交付。
(四)构建管道维护数据数字化信息库。各管道企业要以管道安全运行为目标,以已实行数字化管理的管道运行、维护、故障等数据为基础,构建管道数字化信息库,并将过往未实行数字化管理的运维数据进行录入,并对信息库数据进行质量筛选和格式统一,深化管道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算法工程、数据分析等多学科交叉运用,为基于多系统融合、大数据管理的管道运行维护夯实基础。
(五)优化远程控制系统。各管道企业要以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等)为核心,利用各类传感元件与传输设备,实现调控中心对管道输送介质泄漏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进一步优化调整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控制逻辑,提升管道站场运行控制与安全保护逻辑的程序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
(六)构建多系统综合管理平台。鼓励各管道企业借助数字化转型及国产化替代等契机,试点将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管道资源计划系统(ERP)、管道工程建设管理系统(PCM)、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PI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涵盖工程建设、生产运行及管道管理等管道核心业务领域的系统进行统一与融合,打通信息孤岛,实现系统层次结构的统一分类、互融以及数据定义的一致,构建具备数据全面统一、感知交互可视、系统融合互联的综合管理平台。
三、科学配置管道保护智能设备应用
(七)设置智能视频监控。各管道企业应在所属管道经过的三级高后果区等重要管段,设置安装具备智能识别分析机械、人员聚集等非法行为及其他不安全因素功能的全天候智能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异常情况实时提示报警,保障管道的平稳运行。视频监控设备具备喊话功能和IP66防水等级,图像分辨率不低于1080P,抓拍图片数据量小于2M,智能识别技术非法行为识别率应大于90%(极端天气环境识别率大于70%)。2022年底,实现全省油气管道三级高后果区智能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2024年底,实现全省油气管道高后果区智能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八)优化人工巡检模式。各管道企业要加强管道巡线数字化、网络化、图形化管理,建设优化卫星定位巡检系统,配备智能手持卫星定位设备,巡检系统要具备通过电子地图查看人工巡检实时轨迹、自动分析巡检效果、实时上传显示隐患信息等功能,为管道巡检制度落实及巡检资源科学管理提供技术保障。2022年底,实现全省管道企业智能巡检系统配备率达到100%。各管道企业要配置搭载数字图传设备的无人机定期对重点管段、巡线路由季节性受阻管段开展飞行巡检,重点感知发现管道两侧的施工迹象、工程车辆、地表破坏、违章占压等行为,分析比对管道周边环境变化情况,供线路管理人员决策处置。
(九)安装阴保远程监控。各管道企业要在所属管道重点管段和关键位置安装智能阴保测试桩,利用无线网络信号将釆集的数据上传到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实现所属管道阴极保护数据的自动釆集、实时监测与远程控制功能,并要与管道内、外检测等多种数据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发现潜在腐蚀风险,提供精准、可靠的腐蚀防护数据。2022年底,实现全省油气管道三级高后果区智能阴保测试桩监测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23年底,实现全省油气管道三级高后果区智能阴保测试桩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十)配置地面沉降监测应用。各管道企业要在管道穿越地下水抽吸区、岩溶塌陷区、釆空区等易发生弯曲变形、裸露、悬空、断裂、横向位移的高风险区域,安装地表形变监测和管道本体应变监测装置,实时釆集地下水位、地表形变与管道应力应变等参数,从而达到实时预警的目的。监测装置应采用高效节能的传感器,拥有多参数数据采集能力,具备低功耗、无线通信功能,满足户外恶劣工况。各管道企业要配置地面沉降监测系统对高填方地段、盾构隧道、地铁交叉等部位进行实时预警监控。
(十一)建设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平台。鼓励管道企业在具备敷设同沟通信光缆条件的管道上安装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利用通信光缆中的冗余光纤作为传感器,检测获取管道附近土壤振动信号,通过合理的信号转换、滤波、整形、预处理等措施,及时识别、精准定位管道沿线挖掘机、地勘机、定向钻等工程机械在管道周边的非受控作业行为;利用温度传感光缆检测管道周边土体温度场信号,在线监测并定位管道介质泄漏事件,实现管道保护预警的长距离实时监测。系统单套设备监测距离宜大于40km,在40km监测距离的条件下,定位精度小于20m。
(十二)配置智能扫描、智能传感等新技术智能监控设备。鼓励各管道企业在所属管道配置具有雷达扫描、声波传感、应力传感、震动传感、压力流量传感等一种或多种功能的技术设备,通过移动互联网等传输系统,实时监测管道腐蚀漏点和管道运行动态数据情况,优化算法模型,不断提高系统响应时间、灵敏度和准确率等参数,在管道遭到第三方施工、自然破坏及发生泄漏时做到及时提示预警,实现无伴行通信光缆管道保护的长距离实时监测预警。新建和改迁建管道在未采用建设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的情况下,应采用以上至少一种智能监控设备配置所属管道。
四、积极推动智能化科技创新
(十三)创新打造亮点。在全省现有管道企业范围内,选择智能化基础较好的1-2家管道企业,选取1项管道保护智能化内容进行创新亮点打造并适时推广,引导带动全省其他管道企业加快智能化创新发展,不断提高管道保护智能化管理水平。
(十四)加强技术攻关。鼓励管道企业加强管道保护智能化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建设管道保护智能化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加快智能化管道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重点突破新型智能感知、基于数字孪生体的实时动态仿真、人工智能综合决策和管道工业互联网技术与装备。与智能制造企业、大数据专业化服务商、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技术攻关,力争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道保护智能化装备高新技术企业。
五、逐步建立数字孪生管网系统
(十五)初步建立管道本体三维仿真模型。各管道企业要逐步开展数字孪生管网系统建设,将形成的数字化成果通过数字化平台,构建与实体管道相互映射的虚拟管道模型,完善管道地理信息系统,直观展示管网本体三维可视化运行仿真等模块,建立与物理管网相同的三维仿真模型,实现虚拟管道的高度仿真以及人工模型与实体管道的统一管理,通过信息平台展示管道及其附属设备的情况。力争2027年底前初步建立与物理管网本体基本相同的三维仿真模型。
(十六)推进构建数字孪生管网系统。在管道本体三维仿真模型建立的基础上,推进整合卫星遥感、智能视频监控、埋地智能感知系统的画面、数据,构建“空、天、地”一体的监控体系,结合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危害管道的第三方施工、打孔偷盗油行为,管道周边土壤位移、异常震动,油气泄漏、管道本体状态等数据进行实时传输,并将数据嵌入数字孪生管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精准预测预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系统具备自我学习提升功能,初步构建数字孪生管网系统,为全面做好管道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数字孪生管网系统可逐步用于油气管网运维管理,通过准确、全面模拟管网运行过程并进行趋势预测,不断优化管网资源调配及流向,持续提升管输能力,降低能耗成本,完成企业智能化转型。
六、切实加强各项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管道企业要充分认识管道保护智能化建设对加强管道安全风险防控、保障石油天然气稳定供应的重要意义。各有关部门、各管道企业要履职尽责、做好协同配合,要注重总结管道保护智能化建设新模式、新机制,宣传推广管道保护智能化发展的经验和成果,营造管道保护智能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各地管道保护主管部门要帮助所属管道企业解决智能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相关管道企业落实相关管道保护智能化工作进度。
(十八)健全工作机制。各管道企业建立健全管道保护智能化运行维护责任制度和管理制度,建立管道保护智能化科技投入保障机制,明确智能化发展目标,制定推进计划,安排专项资金投入,确保管道保护智能化建设工作落实到位。新建和改迁建管道项目申请报告中要设置管道保护智能化专篇,明确智能化建设内容、资金和保障措施。省属企业要在管道保护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率先示范、率先全面推进。
(十九)研究标准规范。各地要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主编或参编管道保护智能化标准规范,向全社会发布技术榜单,实现重点难点突破。省油气输送管道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研究开展管道保护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研究制定全省管道保护智能化建设、评价、验收等规则。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2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