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紧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2023-06-12 来源:服务业处

十四五以来,常州持续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工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广泛显著优势,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双向融合,两业牵手、深度融合的常州特色融合生态逐步形成。2021年,常州国字号融合试点迎来重要突破,天宁经开区入选第二批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名单。2022年,天宁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33亿元,在全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中位列第21位,较2016年提高18位。

创新为基 数智赋能

进入新发展阶段,天宁经开区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多措并举让科技创新成为园区跨越赶超的最强底气。搭建创新平台。围绕检验检测、工业互联网、电子信息、智能驾驶及智能交通等主导产业的创新需求,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开发区重点产业领域,加快推动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平台资源开放共享,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创新孵化。依托新动力、启迪协信科技园等国家级创新载体发挥领头雁作用,通过引进专业化众创空间管理运营团队,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打造特色载体。开发区进一步拓展产业园区创新服务功能,打造了常州网络视听游戏产业园(江苏·常州e谷)、汽车智能零部件产业园、云制造先导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双创载体。

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发展。2017年,天宁区与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达成战略合作。落户园区的江苏云网依托行业唯一的央企工业互联网融通发展平台、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加快探索一横多纵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发展模式。园区通过引入中国机械总院中机寰宇、翔云智能等一批智能化改造专业公司,成立并招引了赋能供应链管理的云端销售公司国佳云为、柠檬豆,目前已完成企业上云4000多家、设备上云3万多台,为1000多家企业提供诊断咨询,为200多家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

龙头驱动 两业互融

天宁经开区充分利用制造+服务叠加优势,积极培育两业融合生态体系。重视龙头驱动。天宁经开区高度重视领军企业的培育扶持,依托行业领军企业高效整合行业资源,带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园区内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包括纺织行业龙头黑牡丹、旭荣、华利达等,光伏行业龙头亚玛顿,生物医药行业四药等,产业影响力及产业链带动能力稳步提升。推进两业互融。天宁经开区以双向驱动方式,通过高端项目引进+瞄准现代服务业的方式,推动试点产业格局飞速发展。目前已形成包括云制造先导中心、网络视听产业园、启迪协信产业园、中欧检测认证国家合作产业园等25个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迅猛,产业格局成效显著。培育形成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全领域全链条服务制造业,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江苏省国际合作园区

天宁经开区以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导向,着力吸引科技创新、研发设计、总部运营、结算销售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环节企业,推动促进开发区向服务+制造综合园区转型升级,逐步成长为全省乃至全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集聚发展的品牌示范园区。园区企业获批省级两业融合区域集聚发展试点1家、产业集群试点1家、龙头试点企业5家,形成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3个。

用心服务 产业聚能

从要素保障到服务创新,从优惠政策到优化环境,天宁经开区在国家、省、市对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和试点区域支持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企业推进两业融合发展的精准支持。注重靠前服务,编制《天宁经济开发区经济工作一本通》,收录发改、科技、工信、商务、统计等条线政策,并且定期举办政策宣贯会、发布会,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重点企业进行上门政策精准推送服务,将政策服务落到实处。加强运行监测。为及时掌握企业运行动态,提前谋划分析和预测。通过每月收集相关数据,并制作《企业经济运行统计月报》,按行业、规模、数据进行排列分组,第一时间了解各行各业企业真实动态。优化金融服务。紧扣减税降费、金融产品、科技创新等系列政策。开发区通过定期召开金融对接会议、金融上市培训会等专题会议和活动,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和困难,同时向两业融合企业和项目提供适应其生产和建设周期特点的金融产品服务。筑牢人才支撑。落实十大人才工程,深入推进龙城英才计划”“才富天宁英才计划,积极引进海内外精英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营造创新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产因城聚,城因产兴。项目、产业、人才的集聚,推动天宁经开区发展质效稳步提升。数据显示,天宁经开区现有服务业企业2353家、上市企业5家、挂牌企业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61家,有规上企业365家。2022年,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7.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12亿元、战略新兴产业产值109.8亿元。未来,天宁经开区将继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筑牢制造业产业链根基,丰富完善服务业产业链条,推动两业牵手、链链互融,为两业融合不断探索新路。

分享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