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331”工程示范效应彰显

2024-01-09 来源:服务业处

2023年底,根据《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关于实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331”工程、构建优质高效的“775”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的工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遴选评审,认定南京星河WORLD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等33家集聚区为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等70家企业为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江苏省邳州经济开发区等121家单位为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试点单位(113家企业和8个区域)。至此,全省共认定242家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262家领军企业和47家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单位,基本涵盖了我省现代服务业主要产业领域。

严格标准 突出导向指引

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331”工程是十四五期间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促进全省服务业趋稳向好、提高服务业综合贡献度、稳定服务业支柱地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项遴选确认工作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对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要求主导产业明确,有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集聚集约水平较高,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支撑;对领军企业,关注企业持续发展能力,龙头型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3%,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5%,将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企业和金融服务等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研发投入作为遴选的重要参考指标等;对两业融合试点单位,要求区域年营业收入不低于100亿元;试点企业形式审查标准为年营业收入不低于8亿元,或在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全国前5名的企业,企业服务业投入占比不低于20%3项评价工作同时兼顾行业代表性和地区均衡性。

在评审原则上,一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相结合,如集聚示范区认定中,以集聚区统计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为基础,力求集聚程度、集约水平等数据可量化、可评定。在此基础上,开展管理服务、示范水平等定性判断,综合反映集聚区发展情况。领军企业、两业融合试点单位认定中,要求以数据采集、整理、分析为基础,力求客观全面反映经营主体发展成效;同时兼顾定性分析,充分考虑疫情影响、各项主体培育工程侧重点并兼顾服务业各重点领域、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客观反映经营主体发展特点和规律。二是突出导向指引性。如对领军企业,要求体现现代服务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趋势性,助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全国竞争力、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江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形成强大的引领示范效应,推动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各地发展改革部门提升优化完善现代服务业主体培育目标定位、精确聚焦重点任务提供借鉴。两业融合试点单位申报认定要求着力打造一批两业融合发展最佳实践和标杆引领典型,充分发挥标杆示范带动效应,以点带面形成突破,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互促和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制造强省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三是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如对集聚示范区,要求以共性指标为主,重点评价集聚区管理水平、集聚规模、集约水平、示范引领和发展环境等要素,又强调同类型集聚区间相互比较,实现各类型集聚区评价相统一。对领军企业,以共性指标为主,适当区分不同行业领域涉及差别化指标。

评审原则中还提出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等原则。标准是评审认定的先导,严格的标准才能保证认定结果的导向性和科学性。

严格流程 公平公正公开

3项确认工作中,都强调了全过程规范性,严格依照程序规范评选认定过程,加强对获评领军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督。从入选的集聚区、企业和单位来看,确实做到了导向指引性,并具有行业代表性,同时兼顾了苏北、苏中、苏南的区域均衡。

结果的科学性缘自流程的科学和严格。去年8月,省发展改革委发出《关于组织开展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331”工程第三批集聚示范区第二批领军企业和第三批两业融合试点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遴选认定工作。《通知》分别明确了集聚示范区、领军企业、两业融合试点单位的申报范围和条件。经企业(单位)自主申报及各设区市审核推荐申报,规定时间内共收到材料317份。材料收集后,省发改委相关职能部门根据申报指南要求分别制定了形式审查办法和审查标准,委托第三方机构省工程咨询中心开展形式审查。在形式审查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原则性和贴心服务的结合,遇到问题并不是一否了之,而是发出补正(核验)通知书,要求各设区市发改委组织对辖区内集聚区、企业申报材料进行一次性补正。补正结束后,第三方机构出具了形式初审报告,对补正后仍不合格的,判为不通过。经复核研究,281家单位(集聚示范区35家、领军企业117家、两业融合试点129家)通过形式审查。

形式审查结束后,根据《省发展改革委项目评审管理办法(试行)》,于去年1130—122日分别召开了集聚示范区、领军企业和两业融合试点的专家评审会。依照对应的专家评审办法和标准,评审会采取专家独立审阅材料、集体讨论相关问题、专家独立打分和工作人员汇总分数的方式进行,驻委纪检组和机关纪委全程派员参会监督。专家评审后,根据加权得分(形式审查得分占50%+专家评审得分50%)高低,并兼顾区域平衡进行适当补充,才产生候选名单。候选名单报省发改委主任办公会通过后,经过一定范围内的公示,才正式确认。

以集聚区为例。在高质量发展集聚区认定过程中,形式审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首先对申报方是否为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主营收入占比是否超过70%、是否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且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是否已编制或修编产业发展规划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近两年营业收入是否持续扩大、2022年营业收入规模是否满足要求、是否建设支撑集聚区运行的公共服务平台、申报统计数据支撑材料是否齐全、是否满足集约要求(四至边界清晰,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及以上,投资强度350万元/亩及以上等)、是否完成网上申报等9项要求一一对照,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即为审查结果不合格。其次再按集聚水平、集约水平、社会荣誉和企业竞争力3个一级指标,上年营收、营收增速、主导产业营收占比,单位面积产出、投资强度、单位面积税收,集聚区荣誉、社会责任、企业竞争力9个二级指标打分,满分为100分。

在专家评审阶段,随机从法规处管理的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由专家自行推选组长,申报方采用视频形式汇报,然后专家集中提问,申报方一一作答,专家各自独立就规划修编、管理服务、公共服务平台、集聚规模与集约水平、示范引领5个方面打分,加总后形成总分,委纪检组和机关纪委全程监督,单个专家或其他人员根本无法对结果形成影响。经过加权汇总分数,33家集聚示范区进入候选名单,加大了对集聚区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支持力度。

正是有了严格的流程,才保证了结果的公正和代表性。从地区分布看,认定的集聚区(企业)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从产业领域看,这次认定基本涵盖了现代服务业主要产业领域。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产业共76家单位(集聚区14家,领军企业62家),占通过总数的73.8%;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共27家单位(集聚区19家,领军企业8家)。集聚示范区和领军企业遴选,重点支持十四五重点发展的“775”现代服务业服务产业体系19个重点领域。两业融合试点重点围绕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部分服务业制造化领域,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环节延伸,服务业企业向制造业领域拓展。

严格管理 注重综合评价

对已入选的集聚区、企业和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将实行严格管理,并不是一旦入选就是终身制。2023年,省发改委会同相关单位对现有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领军企业和两批省级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等开展综合性评价。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对遴选确认的集聚示范区和领军企业,将予以授牌表彰、经验推广等;两业融合第三批国家试点将从两业融合标杆典型中优选培育;加强对集聚示范区、领军企业综合评价动态管理、数据采集等事中事后监管。

公正认定,严格管理,使得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领军企业、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充分彰显示范效应,在已认定的集聚示范区、领军企业、两业融合试点单位中,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产业领域示范典型占总数比重超过80%,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领域重点企业质态明显提升,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分享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