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打造“苏字号”金名片 赋能“好地方”新跨越
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标识。近年来,扬州市深入实施品牌强市战略,聚焦“9+6”服务业体系和优势产品,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并重,全力构建“地市知名、全省著名、中国驰名”的品牌发展梯队,推动“扬州产品”向“扬州品牌”华丽蝶变。目前,扬州市拥有老字号43个,其中三和四美、谢馥春等中华老字号11个;大麒麟阁等江苏老字号16个,品牌经济已成为驱动扬州城市能级跃升的核心引擎。
政策引领,构筑品牌成长“强磁场”
扬州市将品牌建设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
通过高位统筹协调,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品牌建设工作格局,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扬州市商标品牌战略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扬州市现代服务业品牌标准赋能工程实施方案》《扬州市游客招徕和企业品牌建设引导资金使用细则》等一系列文件,涵盖老字号振兴、标准赋能、质量管理等关键环节。
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关键保障,市级层面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品牌建设,对获得江苏省省长质量奖、地理标志商标、驰名商标等品牌荣誉的企业给予重奖,如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奖励高达100万元。针对老字号这一城市文化瑰宝,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其技术改造、新品研发、电商应用等项目,累计扶持项目27个,投入资金超430万元。创新设立“扬州市市长质量奖”,每年评选1—4家标杆企业,每家奖励30万元,至今已评选13届,树立了40家质量品牌典范,营造了“重质量、创品牌”的浓厚氛围。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激励和标杆引领,扬州为企业品牌成长营造了阳光充沛、雨露丰沛的沃土。
创新驱动,锻造品牌竞争“硬实力”
扬州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活力,根植于企业锐意创新的实践中。从传统制造到现代智造,从地方特产到国际名品,创新成为品牌价值跃升的核心密码。
一方面,老字号焕新,传承“苏”韵匠心。冶春餐饮突破地域限制,以“旗舰店+小馆+包子铺”模式布局全国及海外超35家门店,更成功运营迪拜世博会中国馆餐厅,将淮扬美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扬州漆器厂将千年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引入UV喷绘、数控设备、激光下料等先进技法,并创新采用EPS材料脱模技术,突破传统底胎限制,高效复制了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以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为原型的漆艺白龙纹梅瓶。同时,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与“非遗+研学”体验模式,服务学员超5000人次,研学收入突破20万元,让古老漆艺焕发时代生机。
另一方面,文旅融合,打造“苏”味氛围。扬州市文旅部门立足创建省级以上文旅品牌, “来扬州,行大运”与“Find China in Yangzhou(扬州最中国)”两大文旅品牌声名远扬。连续成功举办“中国(扬州)国际创意美食博览会”“中国早茶文化节”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节庆活动,成为吸引客流、展示城市服务形象的重要平台。精心建设东关街—国庆路等首批“江苏省老字号集聚街区”,对紫罗兰美发厅、中国照相馆等承载城市记忆的生活服务类老字号进行风貌保护与功能活化,使其成为商文旅融合的亮丽名片。
文化浸润,彰显品牌文化“软魅力”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扬州服务业品牌最鲜明的辨识度与核心竞争力。为讲好老字号文化故事,扬州着力推动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品牌塑造与传播,深入挖掘、系统梳理老字号历史渊源、技艺传承、诚信经营故事。建设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中国鸭(蛋)文化博物馆等专题文化设施70余个。通过故事化营销,赋予品牌深厚情感与文化内涵,增强消费者认同感与品牌黏性。立足文化根基,扬州更积极搭建全球化舞台,推动服务业品牌“走出去”,支持冶春、漆器厂等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江苏老字号博览会等大型商贸活动,以非遗技艺展演、淮扬美食品鉴等场景传递东方美学;组织“柿柿如意”富春茶点、雕版印刷技艺亮相“水韵江苏”全球活动,让非遗的活态传承成为“苏字号”的国际符号。
通过国家级平台,讲好扬州服务品牌故事,提升“苏字号”品牌的高端形象与影响力。当老字号技艺在国际舞台惊艳世界时,公众对本土品牌的关注也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文化自觉。为此,扬州以“社会氛围共创”打通品牌价值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借助《扬州日报》、扬州发布等全媒体矩阵,常态化宣传服务业品牌故事及“江苏精品”“江苏老字号”等评选活动,提升公众认知度与品牌美誉度。鼓励企业设立品牌文化展示馆、开放服务体验日,拉近品牌与公众距离。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关注品牌、信赖品牌、支持品牌”的良好风尚。
从百年老字号的匠心传承到数字服务的便捷畅达,扬州服务业“苏字号”品牌建设的深刻实践,诠释了一座城市对服务品质的永恒追求与对品牌价值的独到理解。未来,“好地方”扬州将继续深耕服务业沃土,培育更多承载文化底蕴、引领消费潮流、彰显江苏高度的卓越服务品牌,让“扬州服务,苏字招牌”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上一抹不可或缺的亮丽色彩。扬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