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擦亮“苏字号”品牌 乘势而上谱写“常州制造”新篇章
近年来,常州市立足本地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深耕品牌建设,激发品牌创建活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方向的品牌发展之路。
战略引领统筹规划
厚植品牌强市势能
常州市将品牌建设全面融入市“十四五”规划,在全市创新发展大会、产业发展大会中就相关工作重点部署,并定期督查督办,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近年来,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常州市深化质量强市建设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文件,激发经营主体提质创牌热情,持续扩大“常州制造”品质影响力。
同时,着力构建“三链三平台”(“三链”即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三平台”即质量创新联合体平台、首席质量官平台、质量基础设施平台)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模式,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组建了动力电池、轨道交通、光伏3条产业链质量创新联合体。
创新驱动价值内涵
做强品牌服务链条
常州市通过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品牌兴市和标准化战略,致力于支持企业角逐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等荣誉,进一步增强“常州制造”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
持续推进品牌强企强链,推行质量标杆创新机制,3个地区入选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库。2024年“江苏精品”认证获证企业名单中,常州市28家企业的28个产品(服务)获得认证,累计115家企业的119个产品(服务)通过认证,数量均居全省第二。
系统推动标准提档升级。一方面,围绕常州市产业特色和布局,积极推进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建设和试点工作,抢抓行业话语权。另一方面,常州市大力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标准化工作,开展标准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和国际标准“对标达标”“提标制标”行动,组织“标准化专家龙城行”系列活动。2024年,常州市新增主导及参与研制国际、国家标准258项,同比增长53.6%,其中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255项。
夯实质量基础设施
优势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常州市围绕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积极推动质检中心、计量测试中心布点扩面;积极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实施计量伙伴计划,累计服务中小企业超1000家。全省首个国家级专用计量技术委员会落户常州。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批筹建,作为江苏省首个“国字号”氢能科创平台,其建设将填补我国氢能装备产品试验检测能力的空白。
产业聚力以变破局,检验检测认证不断深化,2024年常州市获批筹建国家质检中心1个,省级质检中心2个;获批国家级碳足迹认证试点项目1个,省级质量认证创新试点项目3个。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力,常州市在全国率先打造了“发储送用网”的产业生态闭环。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业绩最突出的“比亚迪”和“理想”,不约而同扎根常州,树起常州新能源整车制造的新标杆;作为充电网络设施的头部运营商之一,星星充电平台迄今已接入充电桩终端数超过53万个,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
以“新”破冰,以“质”破题,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常州市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奋勇争先埋头干。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争先的背后,是常州产业品牌和城市名片的双向赋能。未来,常州还将“拼”出更多精彩,持续擦亮“苏字号”品牌,续写“常州制造”的时代故事。 常发改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