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014001303/2022-00897 分 类: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发文日期: 2022-06-30
- 名 称: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030号建议的答复 公开日期: 2022-07-12
- 文 号: 主 题:
- 主 题 词:
- 内容概述:
- 时 效: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030号建议的答复
徐亚平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我省“1+3”重点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将“着力打造江苏发展的‘绿心’,加快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作为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目标,积极提升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水平,对于江苏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一、强化统筹系统推进
2017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江淮生态区的意见》(苏发〔2017〕28号),提出了七个方面共30条主要任务。近年来,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陆续获国家批复,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内容进一步拓展。加强政策统筹,有助于更高质量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一是统筹淮河生态经济带与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我委编制印发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江苏实施方案》中,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在我省“两区一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更好地发挥省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有助于加强省级协调功能与两市五县的合作互动。
二是统筹江苏沿海发展与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以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为契机,依托出海通道的建设,加强沿海城市和港口群与江淮生态经济带的联通,以盐城为出海门户,将进一步畅通江淮生态经济区对外开放通道。
三是统筹宿迁“四化同步”与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支持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的部署,发挥集成改革的引擎作用,在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总结集成改革经验,助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四是统筹黄河故道富民廊道与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将我委正在研究的黄河故道富民廊道建设与江淮生态经济区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富民、生态富民为目标,“以线带面”促进江淮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切实将生态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富民增收的优势。
二、着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强化财政金融支持。一是推动基金设立。省财政厅制定省碳达峰碳中和投资基金设立方案,重点支持绿色能源、绿色制造、节能降碳新材料等领域发展,相关设立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二是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2018-2021年,省财政下达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60亿元,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内的市县绿色转型、生态发展,有效提升了江淮生态经济区财力均衡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三是支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2021年,省财政安排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8亿元,支持包括锅炉及工业炉窑综合整治、移动污染源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等工作。四是支持实施净水工程。2018-2021年,省财政下达资金3.85亿元,对江淮生态经济区内黑臭水体整治项目给予补助,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各市县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示范创建,消除城市建成区旱天污水直排现象,加快建立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体系;经积极争取,2021年宿迁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2、强化科技人才支持。一是发挥创新平台聚才功能。支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江淮地区布局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在宿迁、淮安建设5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鼓励各类平台载体探索新型组织模式和人才激励机制,集聚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加快打造高能级人才载体。二是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导向作用,近两年支持淮安、宿迁等设区市及相关县(市)10余名青年科技人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制高点开展基础研究,力争实现引领性、原创性突破。三是支持地方加大人才招引力度。支持地方采取多种形式招引科技人才,淮安首次举办“2021中国·淮安创新创业大赛”,在南京设立了科技人才离岸孵化器;宿迁启动“科技型企业招引提升年”活动,分领域举办城市赛、行业赛,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来宿创业,培育创新生力军。
3、强化其他政策支持。一是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指导协调和向上争取,推动淮安、宿迁抢抓创新机遇、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级,大力开展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2022年1月,两市顺利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二是推进农高区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请省政府批复建设淮安、宿迁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指导有关地方细化农高区建设指标任务,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高质量编制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不断提升农高区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三是推动产学研跨区域合作。每年举办“高校院所服务苏北五市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面向江淮生态经济区技术需求,组织苏南等地高校院所的专家团队提供解决方案。开展“科技副总”选聘,2021年从全国高校院所优选339名专家教授到淮安、宿迁等地企业兼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全面服务企业和地方创新发展。四是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效益。发挥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桥梁作用,在淮安布局建设地方分中心,推动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到经济区落地转化,淮安、宿迁两市2021年成交技术合同超过3500项,成交额超过105 亿元、增幅达62.6%。深化省科技创新券试点,推动淮安、宿迁等地区纳入省级创新券联动区域。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省碳达峰碳中和投资基金落地,并结合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情况研究支持相关领域的方式和路径;围绕推动江淮区域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大力度强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支持相关城市和县域加强创新合作,联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更大力度吸引用好科技人才,推动相关地方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积极引进相关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更大力度提升绿色发展能力,支持有关园区争创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抢占绿色产业发展制高点,为打造创新能力更强、产业质态更优、生态环境更美的江淮生态经济区作出更大贡献。
三、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1、强化基础设施项目先行。一是高速铁路项目。宁淮城际铁路先行开工段已基本建成,全线力争2022年上半年开工建设。新沂至淮安铁路列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正抓紧开展前期研究工作,现已形成预可成果。合肥至宿迁铁路、潍坊至宿迁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积极支持淮安市依托淮安东站,规划建设高铁快运物流基地。二是高速公路项目。京沪高速公路新沂至淮安至江都段改扩建工程、长深高速公路连云港至淮安段扩建工程、连云港至宿迁高速沭阳至宿豫段、盐洛高速公路宿城至泗洪段、淮安至滨海高速公路盐城段正加快建设;盱眙至明光高速公路江苏段、盐城至蚌埠高速公路宝应至金湖段已作为重点储备项目列入《2022-2024年全省交通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三年滚动推进计划》。三是环保基础设施。加大对苏北地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的支持力度,对符合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要求的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推进《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实,完善工业污水处理厂集中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园区“一企一管、明管输送、实时监测”,原则上工业废水不进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2、强化产业项目支撑。一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加强能耗、环保、安全、质量等执法监管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关停退出;开展“地条钢”清查整治,防范违法违规钢铁冶炼产能;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完成问题整改销号;组织开展烧结砖瓦行业专项整治,关停退出了一批落后烧结砖瓦企业;指导各地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差别化管理,推动低质低效企业加快转型。二是提升绿色化发展水平。2018年以来,省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近1.16亿元,支持71个项目开展绿色化改造升级;淮安市、宿迁市、高邮市、阜宁县、兴化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2家,省级绿色工厂30家,指导苏宿工业园区申报国家级绿色园区。三是积极支持产业发展。对申报项目予以专门指导,将双星彩塑纳入2022年度“百企引航”培育名单;支持淮安举办第四届食博会、宿迁举办“酒文化旅游节”,推动京东、洋河等重点企业申报国家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项目。
3、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8-2021年,省财政下达资金1.6亿元,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提升江淮生态经济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用气凝胶隔热片研发”“高带宽、高光效GaN基光通信及显示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等一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力争突破产业核心技术瓶颈,培育重大原创性产品。支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凹土资源利用等省重点实验室强化科研攻关能力,依托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组织中材科技(阜宁)、苏盐井神(淮安)等经济区内重点企业承担10MW风电机组用叶片拉挤主梁成型、盐矿联通井建腔储能等重点攻关项目,着力提升江淮地区绿色转型、生态发展的水平。
4、加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2017年以来,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74个,占全省39%,扬州等市从市域层面探索推动特色田园乡村“串点连线成片”,宿迁市宿豫区、盐城市盐都区等地已形成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雏形,从区域层面集成示范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模样。
5、推进小城镇建设。一是支持淮安市淮阴区徐溜镇等5个镇开展重点及特色镇发展项目示范,着力推动小城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镇区功能、塑造特色风貌。二是支持宿迁市洋河新区洋河镇仓集等79个被撤并乡镇集镇区实施环境整治,安排省级奖补资金3500万元,以“三整治、两提升、一规范”为重点,快速提升集镇区环境面貌。三是支持阜宁县益林镇等8个小城镇优先纳入全省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试点名单。
6、推进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发展。一是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指导江淮生态经济区相关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发挥特色优势,开发旅游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二是促进旅游产品提质升级。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和生态文化优势,深化文旅融合,整合大湖湿地、人文底蕴等跨区域资源要素,推进区域内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休闲街区等旅游产品建设,丰富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态,推进工业旅游、自驾游露营地等新业态发展,促进旅游产品迭代升级、提质增效。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用好江淮生态经济区“三农”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加强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持续开展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行动计划,推进“乡旅E贷”惠农融资信贷项目实施,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更好发挥乡村旅游消费带动和富民增收作用,不断提高江淮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交通运输发展,有序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期间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乡村建设行动的有益探索,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高质量发展,指导各地深入开展特色田园乡村面上创建,到2025年全省建成1000个特色田园乡村;在遴选省级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试点和重点及特色镇发展示范项目的过程中,向江淮生态经济区倾斜,并强化政策支持和跟踪指导,着力打造一批在人居环境改善、镇区功能提升和特色风貌塑造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特色小城镇。
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希望你们继续关心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2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