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014001303/2024-00243 分 类: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发文日期: 2024-06-27
- 名 称: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847号提案的答复 主 题:
- 文 号: 〔2024〕苏发改案字177号 主 题 词:
- 内容概述:
- 时 效: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847号提案的答复
周小慧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支持里下河地区连片打造江苏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里下河地区地跨苏中、苏北,多年来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在我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里下河地区与江淮生态经济区多处重叠,明确以绿色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化、生态经济化。推动里下河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指导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持续推进里下河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里下河地区突出绿色优先、共享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得到较快提升,努力走出相对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先行路径。
一是不断夯实绿色发展本底。推进里下河地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里下河地区5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93.7%,无劣V类断面,34个县级以上在用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目前已建成4个,每年可削减COD、氨氮、总磷、总氮分别为377.72吨、75.04吨、5.86吨、87.18吨。探索“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将建湖九龙口、盐都大纵湖、高宝邵伯湖群、兴化徐马荒等“生态岛”试验区列入《江苏省“生态岛”试验区实施计划》,其中,盐都大纵湖“生态岛”试验区已成功获得第一批“生态岛”试验区奖补资金。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里下河流域南通市、海安市、泰州市、盐城市、建湖县等地已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是加快里下河地区水利治理。由于历史上多次成为泄洪区,里下河地区曾经水患频繁。建国70多年以来,该地区外围防洪标准显著提高,区域内部也已逐步形成了防洪除涝、水资源供给工程体系,防洪排涝、水资源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为里下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编制完成《里下河地区水利治理规划》,开展洼地治理、湖泊湖荡退圩还湖等工程,累计退圩还湖46.5平方千米,恢复里下河腹部中滞功能,形成里下河“五纵六横”的河网布局,提升了防洪排涝和供水能力。推动千垛灌溉工程遗产、高邮灌区、范公堤(如东段)、射阳河闸等一批水利遗产进入省级水利遗产名录,打造水利风景区精品线路,挖掘弘扬里下河地区治水文化。
三是推进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种养技术,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里下河地区6个县(市、区)粮食生产面积1039万亩,总产量超528万吨;生猪稳产保供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涌现出兴化大闸蟹、高邮鸭等全国知名品牌。持续培育农业产业强镇,2023年,宝应射阳湖镇(荷藕)、建湖县恒济镇(淡水虾蟹)、高邮市龙虬镇(罗氏沼虾)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培育壮大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宝应县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兴化健康食品加工集中区被认定为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载体平台、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积极搭建入乡人员创业创新载体平台,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基地名录15个,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是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基础。指导里下河地区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要求,优化细化主体功能分区,全面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获省政府批复实施,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印发实施《江苏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五区三带”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为淮河-里下河湖荡等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指引。规划落实“三区三线”底线管控要求和“江淮湖群生态绿心”规划引导要求,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城镇空间布局和生态保护,促进形成“生态绿底、城镇镶嵌”的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服务,对里下河地区内需建设的各级重大项目,实行用地计划“分级保障、省级统筹、应保尽保”。因地制宜推行一市一策,主动征集区域内各县区用地要素保障问题建议,依法依规、高效服务保障项目建设需求。。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信长星书记在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上明确,要围绕“1+3”重点功能区建设,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包括里下河地区在内的江淮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地带”,应更加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总框架下,加强区域政策统筹,系统推进里下河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苏沿海发展、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宿迁“四化同步”、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和共建园区建设,强化苏南对淮安、盐城等市的带动作用,切实加强南北联动力度,加快淮安对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步伐。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绿色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努力将生态价值转化为普惠百姓的实际成效。优化政策引导,探索研究符合区域定位的考核评估制度。主动向上对接,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示范、争取重大载体支撑。
二是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严格国土空间管控,强化各级各类规划实施,统筹保护和发展,推进里下河治涝圩调整建设、易涝片区治理和湖泊湖荡退圩还湖,进一步营造里下河地区湖美水清的生态空间,彰显“美丽江苏”魅力特色。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推进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管理,推动跨界地区加强联防联控,落实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联合农业部门扎实推进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有针对性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动里下河地区建设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支持里下河地区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强业务帮扶和技术指导,切实推荐条件成熟的地区参评,争创一批质量更高、“底色”更亮的示范区和创新基地。
三是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进一步打造生态经济特色,支持里下河地区打造优质粮、油和特色水生蔬菜等生态农产品优势产区,构建集种源繁育、标准化种养、加工流通、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载体平台。持续开展“苏韵乡情”系列推介,突出江淮湖群、水乡田园、千岛百桥特色,加强对兴化垛田特色农业景观等资源保护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示范村、示范农园。建立健全推动企业持续技术改造、智能升级和绿色转型的综合支持体系,完善绿色制造梯度培育机制,指导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四是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结合区域发展实际,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配套政策集成创新,指导试点地区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及产权界定、价值核算、交易规则、多元化实现路径、自然资源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持续开展实践研究探索,着力破解“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出台财政激励政策,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实现发展资源“溢价”,提升生态产业的“附加值”,推动加快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五是强化相关要素支撑。进一步加大土地计划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和配合将里下河地区符合规定的项目申请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积极主动对接地方相关用地需求和困难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化解。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培训交流、人才项目申报等工作中适当增加名额。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推进高层次人才柔性合作。深入实施科技镇长团计划,组织专家实质性开展服务工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运行“苏碳融”“水权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持续推进“环保贷”“环保担”政策,推动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我委将继续深化里下河地区相关规划与政策研究工作,加强要素支持、项目建设等协调推进落实力度,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
衷心感谢您对发展改革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4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