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014001303/2024-00247 分       类: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发文日期: 2024-06-27
  • 名       称: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152号建议的答复 主       题:
  • 文       号: 〔2024〕苏发改议字158号 主  题  词:
  • 内容概述:
  • 时       效: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152号建议的答复

2024-07-12 来源:阳光发改


陈霞、郭红艳、唐晓波、陶龙忠、陈汉山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我省“1+3”重点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打造江苏发展的‘绿心’,加快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强调“深入推进“1+3”重点功能区”。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指导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持续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近年来,江淮生态经济区突出绿色优先、共享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得到较快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均低于江苏平均水平,努力走出相对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先行路径。

一是持续夯实绿色发展本底。加强重点湖泊生态保护工作,制定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23年下达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11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洪泽湖、高邮湖水质继续保持在Ⅳ类,骆马湖和白马湖水质稳定在Ⅲ类。创新构建江苏特色“山水”工程体系,成功申报实施江苏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2023年下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补助资金1708万元,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1.0%,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指导淮安、宿迁等地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无废运河”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建湖、金湖、泗阳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泗洪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27个乡镇(街道)、166个村(社区)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

二是全力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速引导企业实现洁生产技术改造、智能升级,淘汰低端低效产能,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十四五”以来共安排省级专项资金4860万元,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11个清洁生产相关项目实施。积极发展智能装备、节能环保、光伏新能源、电子商务、绿色物流等新兴产业,全面推行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和生产装备绿色化,系统提升工厂、园区和产品、供应链绿色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江淮生态经济区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80家、绿色园区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9家,省级绿色工厂275家、绿色园区6家。淮安获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入选全国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培育壮大优质稻米、特色水产等一批现代特色农业,农作物播种面积达3508.6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274万亩。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涌现出沭阳花木、洪泽大闸蟹、高邮鸭等全国知名品牌;持续培育农业产业强镇,2023年新增2个,占全省28.6%;培育壮大县域优势特色产业,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55个。积极搭建入乡人员创业创新载体平台,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基地名录46个,现有家庭农场3.75万家、各级示范农场6200多家,省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428家。盱眙县、宝应县、泗阳县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淮安区、宝应县、泗阳县、滨海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批。

四是不断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基础。指导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城市全面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获省政府批复实施。规划落实“三区三线”底线管控要求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对“江淮湖群生态绿心”规划引导要求,细化优化主体功能分区,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城镇空间布局和生态保护,在维护生态安全格局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各类空间,促进形成“生态绿底、城镇镶嵌”的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服务,对江淮生态经济区内需建设的各级重大项目,实行用地计划“分级保障、省级统筹、应保尽保”。因地制宜推行一市一策,主动征集江淮生态经济区各县区用地要素保障问题建议,依法依规、高效服务保障项目建设需求。

五是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江苏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并在宿迁、泗洪、高邮等地开展省级试点,指导支持试点地区围绕破解“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重点领域难点问题开展改革探索,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金融创新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2023年,泰兴、沭阳成功入选首批13家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宿迁发放全国首笔“VEP生态价值贷”500万元、累计实现“绿票”交易116.81万枚。

六是不断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坚持面向企业、面向产业、面向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引进人才,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宿迁、淮安等地引进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大决策和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方面急需紧缺本科以上毕业生,推动各类人才向江淮生态经济区流动。近五年,共资助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人才以及“双一流”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超过1万名,区域基础人才数量有效提升,企业引进基础人才成本进一步降低。紧扣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开展“双招双引”,促进一大批科技人才、创业项目、金融资本、载体平台向江淮生态经济区集聚。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信长星书记在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上明确,要围绕“1+3”重点功能区建设,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江淮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地带”,应更加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体制创新,研究加强对江淮生态经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加强政策统筹,系统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江苏沿海发展、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宿迁“四化同步”、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展新一轮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以彰显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产品供给功能为重点,加快绿色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努力将生态价值转化为普惠百姓的实际成效。

二是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严格国土空间管控,推进各级规划实施,统筹保护和发展,进一步营造江淮生态经济区湖美水清的生态空间,彰显“美丽江苏”魅力特色。持续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以水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修复与城乡环境治理。聚焦工业、生活、农业、生态修复等方面突出问题,推动本质治污,构建完整、稳定、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指导江淮生态经济区因地制宜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加快建设一批“无废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重点打造一批“无废城市”建设标杆示范。

三是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推动《江苏省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实施方案》尽快制定出台,聚焦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加快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滚动实施百项重点节能降碳技改工程,打造一批节能降碳示范项目。建立健全推动企业持续技术改造、智能升级和绿色转型的综合支持体系,完善绿色制造梯度培育机制,指导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支持盐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鼓励引导江淮生态经济区所辖县市实施工业节能降碳示范工程,打造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提升全域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四是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结合区域发展实际,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配套政策集成创新,指导试点地区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及产权界定、价值核算、交易规则、多元化实现路径、自然资源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持续开展实践研究探索,着力破解“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出台财政激励政策,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实现发展资源“溢价”,提升生态产业的“附加值”,推动加快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五是强化相关要素支撑。积极主动对接地方相关用地需求和困难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化解。对选址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项目,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由地方政府依法依规履行土地征收程序,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培训交流、人才项目申报等工作中适当增加名额。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推进高层次人才柔性合作。深入实施科技镇长团计划,组织专家实质性开展服务工作。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工作,组织南北干部人才双向交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运行“苏碳融”“水权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持续推进“环保贷”“环保担”政策,推动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我委将继续深化江淮生态经济区相关规划与政策研究工作,加强要素支持、项目建设等协调推进落实力度,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

衷心感谢您对发展改革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4年6月27日


分享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