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014001303/2024-00254 分 类: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发文日期: 2024-06-27
- 名 称: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797号提案的答复 主 题:
- 文 号: 〔2024〕苏发改案字167号 主 题 词:
- 内容概述:
- 时 效: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797号提案的答复
谢婧婧、孙铿亮、钟小仙、陈金慧、徐海涛、蒋军成、王冀宁、朱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强化江苏省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工作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省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沿海滩涂区及周边,为滨海盐碱土类型。我省围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开展盐碱耕地改良、综合开发利用等工作,经过多年探索,我省在统筹推动盐碱地开发治理、耐盐碱品种选育等技术攻关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调查研究取得明显成效
在2022年开展的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工作中,我省在南通、连云港、盐城等三个设区市的9个县(市、区)布设盐碱地普查点位317个,对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表层土壤分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合国土三调成果和高分遥感影像反演结果,初步划定了我省沿海区域的盐碱土壤大致分布范围。今年,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将全省盐碱地纳入普查内容,增设1656个盐碱地表层点位开展调查,在沿海地区选择一般样点1589个开展1米土体盐分检测,布设一定数量的剖面点位开展剖面土壤调查,进一步摸清全省盐碱地资源底数和开发利用潜力。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初步确定我省阶段性工作目标、技术路径等总体思路方法,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划部署,紧密结合省情实际,推动工作实施方案的研究制定。
二、保障综合利用的技术支撑更加有力
(一)耐盐作物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成功选育出30多个具有较好经济前景的耐盐粮经、果蔬、草饲等品种,其中选育的盐籼156、盐稻12号等品种成为国家和省品种审定联合体试验对照品种,宁杂15号、宁杂21号、盐油杂3号、苏棉30、苏棉6039等油菜和棉花品种已大面积推广,藜麦、菊芋等特色耐盐品种选育正在有序推进。
(二)建立耐盐作物种质资源库。2021年,认定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建设的耐盐植物资源库为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库(耐盐植物),收集保存各类作物种质资源7000余份,筛选出耐盐3-8‰水稻种质资源389份、3‰以上大豆种质资源181份。收集鉴定碱蓬、田菁等盐生和耐盐植物品种(品系)120份,可在6-12‰的盐渍化土壤中完成生育期。
(三)加强科学技术攻关。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系列难题,建成了通州湾、如东掘苴等两处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旱水两季轮种产量超千公斤,实现了盐碱地向耕地的转变、再向高产良田转变的“两次飞跃”,建成了临海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2023年,省地质局与赵亚夫团队合作,启动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盐碱地生态农业提升示范项目,探索高盐度盐碱地快速改良与生态农业综合利用。
三、盐碱地等综合利用稳步推进
(一)积极推进盐碱地改良。积极引导各地与科研所合作,加强盐碱地改良工作。探索水旱轮作(耐盐水稻,大麦、油菜、黑麦草)快速改良盐碱地的技术模式。引进大型养鸡场利用鸡粪进行土壤改良并对多种种植结构进行探索研究,经过4-5年的改良,大豆亩产达100公斤,水稻亩产达300-400公斤,大(小)麦亩产达250-300公斤,油菜亩产达100公斤左右。
(二)推进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深入开展调研,基本摸清可作为补充耕地来源的沿海未利用盐碱地资源底数。编制形成《江苏省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初步确定目标任务和时序进度。挖掘沿海未利用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按照“积极稳妥、先易后难”的原则,有序推进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治理工作,在不与补充耕地指标调剂收入直接挂钩的前提下,获得合理收益。省财政在年度预算内安排资金用于支持年度盐碱地开发利用实施项目启动。国家层面将盐碱耕地改良项目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统筹予以支持,我省相关部门联合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项目建设。
下一步,按照国家部署要求,我省将继续组织多方力量开展技术攻关,集成推广技术创新,加强激励引导,强化使用管理,分类分区有序推进盐碱地改良利用项目建设和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促进盐碱地资源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发挥。
衷心感谢您对发展改革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4年6月27日